一个念头救活企业
那年何裕华40岁,扛下了这份重任。
一上来,迎接他的就是16张员工离职报告。工人们8点来工厂溜一圈,10点的时候,工人们早已散去,随便在大院里扔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更糟糕的是财政问题。当时皮革厂亏空了300万。换在北京,如果一天看三场故事片电影(1元/场),够看3043年了。
他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工人开工资,还是以私人的名义借来的5万元。
“时间和数字是冷酷无情的,像两条鞭子,悬在我们的背上。”何裕华借用当时风靡一时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里的话来说。
尽管他以身作则,将国有企业当作自己的企业去经营。但由于塔山皮革厂的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资不抵债,下游厂家需求不旺,企业在过后的三年,并没有转危为安。
1992年到1994年,塔山经历了最煎熬的三年困难期,何裕华随之也步入人生的低谷。他甚至想过放弃。
94年底,他秘密地筹划着一场“散伙饭”。当时,从朝天门乘船到三峡游玩的船票是30元,何裕华用工会剩下的为数不多的资金,召集40多名员工集体去游玩一圈,打算回去就宣布破产。
站在三峡岸边,何裕华一支接一支地抽着闷烟,心事重重,对秀丽山川、大好河山置若罔闻。“难道真的熬不过去了吗?”他自言自语地嘀咕着,很不心甘。
三峡归来,原先计划好的宣告破产的想法没有发生,何裕华坚持了下来。只不过企业日日危如卵累。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日,他去逛街,偶然间在重百百货看见平铺在床上展示的牛皮凉席,做工很粗,价格不菲,一床就要卖400元,萌生做牛皮席的念头。
当然,决策不能靠拍脑袋,他分析:“虽然有一些小厂开始生产牛皮席,但数量上寥寥无几,而且做工粗糙,价格昂贵,只能说小荷才露尖尖角。当时牛皮席市场几乎一片空白,没有真正有知名度的产品,更没有真正形成的品牌,缺乏真正的领导者。”
“长江一带盘踞着三大火炉城市,即使100个家庭中只有1家买,市场也不可估量啊!”他掂量着,喜出望外。牛皮席显然归于小众市场,却是一块令人垂涎的大蛋糕。
他的想法很快传到某些高管的耳边。有些高管提出异议,甚至反对:“干了十多年的猪皮,现要做牛皮,既无资金,也无技术。何况牛皮产品价格这么昂贵,卖不出去怎么办?”有人担心,“别打不到狐狸惹一身骚。”
何裕华的回答是:“事在人为,路在人走,业在人创。不变革,只能等死。”
1995年,塔山人自己制作、设计的牛皮凉席正式投产。
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他要做的是一款经得起任何挑剔的完美产品:
首先,塔山牛皮席全部选用重庆三峡库区,生长6年—8年以上的水牛的头层皮为原料,其毛孔粗大,纤维松散;其次,对于每一张牛皮凉席,都最少需20天以上、50多道工序的不断打磨才能完工。
研发期间,何裕华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经常一天只休息1个小时,从早上5点开始,一直搞到凌晨三四点,以至于有些工人,即使站着,只要眼睛一闭都能睡着。“从厂房到我家步行最多20分钟,但我都一个多月没时间回家。”他回忆道。
死磕产品换来的是,塔山牛皮凉席既具有透气、散热、吸汗、防潮的功能,确保用户360°健康睡眠,还有调养风湿病、空调病等功能,俨然成为“保健型凉席”。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