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创富故事 > 正文

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讲述成功秘籍

文章来源:红商网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8-08 10:13:32

1

1月12日,星巴克(NASDAQ:SBUX)在成都召开了2016星巴克伙伴及家属交流会,公司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及首席执行官霍华德·舒尔茨现身蓉城。此外,会上意外出现的马云,成为了会场的焦点。

霍华德·舒尔茨表示在十年前就已经结识了马云,而星巴克天猫旗舰店在上月的开设,也促成了两家商业巨头的“联姻”,星巴克和阿里巴巴两家公司的市值加起来接近了2万亿元。马云还透露,星巴克早就开进了阿里巴巴公司里,而且生意火爆,每天能卖出一千多杯。

目前星巴克的市值已经突破了5000亿元人民币,在7年时间里股价上涨超过十倍。为何发展如此迅猛?星巴克在昨日给出了他们的“秘籍”。

“伙伴是最大财富”

星巴克把旗下所有的员工都称之为“伙伴”,意为事业上的伙伴。星巴克方面一直在强调,伙伴是他们最大“财富”。

在昨日的“星巴克中国伙伴家属交流会”上,舒尔茨为中国“伙伴”流了两次泪。当入职仅一年的甘肃小伙儿丁加强带着他的老父亲,在台上讲述他家人和星巴克的故事时,舒尔茨和到场的全体星巴克员工集体起立鼓掌。镜头扫到舒尔茨脸上时,全场一千多名“伙伴”发现,62岁的舒尔茨眼中泛着泪花。

在舒尔姿看来,星巴克之所以能开到23000多家门店,为全世界亿万人服务,是因为他们能共享成功,他们以正确的方式打造正确的公司,“正确的方式就是平衡,就是利润和分享的平衡。”

17年前,星巴克准备在北京开第一家店,当时很多人都不看好,因为中国人没有喝咖啡的习惯,是一个茶文化的社会。但是,现在星巴克在中国有2000多家门店,舒尔茨认为中国市场甚至超过了美国的市场规模。为什么星巴克能在中国取得成功呢?舒尔茨认为,星巴克的好咖啡、好门店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超过了客户的期望值,因为他们爱戴“伙伴”,互相帮助,互相培养,互相抚育,承担了责任,并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成功。

星巴克一直在向员工传递一种理念,“伙伴”是他们最大的财富,数以万计的“绿围裙”成就了星巴克的成功。

为了进一步“共享”,也为了稳定中国区团队,星巴克中国区总裁王静瑛宣布,为所有中国自营市场门店满六个月以上的全职咖啡师和值班主管提供月度住房津贴;已连续在星巴克服务满10年的全职员工,可申请享有长达一年的无薪假期。

星巴克(中国)人力资源副总裁余华介绍,在中国星巴克有3万名员工,平均年龄27岁,70%以上有着大专级以上的学历。舒尔茨的朋友马云认为,星巴克成功不在于咖啡的销售量或者开门店的数量,而是因为把有热爱、有关心、有责任、懂分享的优秀年轻人结合在了一起。

全球有两万多家门店

星巴克在全球贩卖咖啡的同时,也正在建立他们庞大的商业帝国。

目前星巴克的市值已经高达惊人的5531亿元人民币(合计841亿美元),如果星巴克在A股上市,其总市值会名列沪深两市第五名,甚至高于中国人寿。值得注意的是,从2009年开始,星巴克股价就开始持续上涨,在7年时间里股价上涨超过了10倍。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在2009年至2015年7年间涨幅为218%,而星巴克股票在同期却大涨10倍以上,远超大盘指数。目前星巴克的市盈率为35倍左右,并非高得离谱。

是什么支撑了星巴克股价的长期持续上涨?这跟星巴克的持续快速扩张密不可分。2009年初,星巴克的门店数为16680家,此后星巴克新增门店逐年上升,到2015年9月,星巴克全球门店已经达到了23043家。

随着门店数目的不断增加,星巴克的营收业绩也是逐年向好。根据彭博终端的数据显示,星巴克的营业收入从2009年的97.75亿美元上涨到2015年的191.63亿美元;净利润也从2009年的6.11亿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24.97亿美元。

除了美国本土以外,包括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了星巴克的第二大市场,且近期强劲的增长速度显得尤为瞩目。在星巴克的2015财年,包括中国的亚太地区营业收入从11.3亿美元上涨至23.96亿美元,该地区的收入占星巴克总收入的比重也从6.9%上涨至12.5%。

中国市场更是星巴克的一个重要发展区域。王静瑛表示,目前星巴克在中国已经开设了2000家门店,旗下员工人数超过3万。

舒尔茨也看好星巴克在中国的发展,昨天他信心满满地指出:“我坚信中国的未来不光是中国富裕人群的增长,而是我们亲眼看到中国人民心中的人文主义,人性的光辉,你们是辛勤努力的人民。”

虽然星巴克的股价已经涨了那么多,但是市场仍然看好。JP摩根在最新的研报就给予了星巴克“增持”的评级,并认为该股票仍会继续上涨,而上涨的逻辑是星巴克在市场上的稀缺性使公司在未来3到5年内仍有15%到20%的增长空间。李嘉诚每一次看似豪赌的举动背后,其实都是在看清大势后趋利避险的选择。由于90%以上的时间都用来想未来的事情,超人李的思量通常都会比其他的人来得早一些,看得远一点

继此前多个变卖中国房产撤资的动作后,李嘉诚家族终于动手抛售A股了。11月5日李嘉诚家族控股的A股唯一上市平台长园集团又遭其减持4300万股。

这不是长和投资的首次减持。今年以来李嘉诚抛售长园集团的股份已经达到15%,其持股比例由之前的35.76%骤降至目前的20.76%,累计套现约9.17亿元。

据长园集团内部人士透露,大股东减持和李嘉诚撤离内地有关。

李嘉诚大举抛售华语区资产

抛售A股的同时,李嘉诚家族还多次出售其在新加坡、香港本土以及内地的资产。

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李嘉诚在欧洲投资超过200亿元,仅今年6月份针对爱尔兰电讯的一项收购就耗资7.8亿欧元(折合人民币63亿元)。

被视作商业超人的李嘉诚大举抛售华语区资产,西进欧洲,折射出何种信息让市场议论纷纷。

万科主席王石(微博)就在其微博中表示,“精明的李嘉诚先生在卖上海等地物业,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

对于外界种种舆论猜测,9月间李嘉诚曾在香港公开表示,“我爱香港、爱国家,长实和黄绝对不会迁册。”同时又说,“但生意规模大小会随香港及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情况而作出决定,当然股东的利益,我也要负起绝对的责任……今天又再在英国进行其他投资,将来也可能会出售部分外国项目。”言下之意,撤资不是不爱国,也不是说中国经济不好,只是发现新的机会,基于股东利益和商业角度而“移情海外”。

对此,有投资者点评道:“别听资本在说什么,且看他在做什么。”

90%的时间想未来

其实,超人李究竟在想些什么,或许可以从其以往的商业逻辑里找到些轨迹。

仅从结果看,李像一个永远敢于火中取栗的交易突击手,没有什么能阻碍他永远扩张的雄心。

但在骨子里,李嘉诚其实是个极度厌恶风险的人。一个细节是:在长江中心70层的会议室里,摆放着一尊别人赠予李嘉诚的木制人像。这个中国旧时打扮的账房先生,手里本握有一杆玉制的秤,但因为担心被打碎,李干脆将玉秤收起,只留下人像。

有人问,为何在太多企业家轻易断送一家企业的同时,李嘉诚几乎碰不到“天花板”?

李轻描淡写地回答:“其实是很简单的,我每天90%以上的时间不是用来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五年、十年后的事情。”

每天早晨,李都能在办公桌上收到一份当日的全球新闻列表,根据题目,他选择自己希望完整阅读的文章,由专员翻译。通常,这些关于全球经济、行业变迁的报道,是启发李嘉诚思考的入口。

“他是一个很有危机感的人,让他平衡危机感和内心平和的方式就是,提前在心里头创造出公司的逆境”,知悉李的人士表示:“他看到各种报道,然后设想自己公司的状况,找到那些松弛的部分,便会开会去改变。等他做好准备,逆境来的时候反而变成了机会。”

这就是李所谓的“90%以上的时间想未来的事情”。

也因为这样,他的思量都会比其他的人来得早一些,看得远一点。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