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发妻庄月明是舅舅庄静庵的长女,入读香港大学,后来又留学日本。面对不断出现的追求者,庄月明却独爱表哥李嘉诚。1963年,不顾父亲反对,庄月明嫁给李嘉诚。精通英语、日语的庄月明,不仅帮助李嘉诚结交了对至关重要的商业伙伴,还在创业初期给了李嘉诚实实在在的资本支持。
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生于广东潮州。12岁那年,日军轰炸潮州,刚刚读初中的李嘉诚与家人辗转到香港,寄居在舅父庄静庵的家里。“那时我12岁,对香港、对人生,有非常多幻想。但到埠之后,很短的时间内,看到人情冷暖,差异是这么大,心里很难过。那时候,可说是一夕成长。”李嘉诚回忆。
1943年,父亲李云经病逝。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先是找到了一份茶楼跑堂的工作,后来到了舅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李嘉诚学到的第一个功夫就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达公司、最后一个离开公司。17岁,李嘉诚在一家五金制造厂以及塑胶带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开始了香港人称之为“行街仔”的推销生涯。18岁,由于出色的推销成绩,他被提升为部门经理。两年后又成为了这家制造公司的总经理。
1955年,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在筲箕湾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命名为“长江塑胶厂”。“长江”取“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之意。办厂初期,资金紧缺,李嘉诚凭借“拥有的只是智慧、学习和努力”的觉悟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1955年,长江塑胶厂终于出现了转机,产销渐入佳境。1957年,李嘉诚到意大利考察,回港后率先推出塑胶花,随即成为热销产品。不久,他又积极开拓世界市场,很快就成为“塑胶花大王”。塑胶花为李嘉诚带来数千万港元的盈利,长江厂成为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不仅蜚声全港,还为世界的塑胶同行所侧目。
1958年,李嘉诚在香港繁盛的工业区———北角买下第一块地皮,兴建了一座 12层的长江工业大厦。除了自用,还向其他工厂出租厂房。两年后,他又在新兴工业区———港岛东北角的柴湾以同样的模式兴建一座工业大厦。两座大厦的面积共计 12万平方英尺。一般来讲,这两座工业大厦被看作是李嘉诚涉足房地产行业的起点。彼时,正遇香港物业价格大涨。李嘉诚断定房地产行业在香港将大有可为。由此,便开始循序渐进地将资金部署到房地产市场。
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社会动荡不断、工人运动此起彼伏、暴力事件接连不断,经过狂炒的香港房地产曾一度狂跌。李嘉诚用低价大量收购了地皮和旧楼,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厂房,用来出租。没过几年,炒房风暴平息,大批离港的商家回流,房产价格水涨船高。李嘉诚将廉价收购的房产高额抛售,并转而购买具有潜力的地皮。不过,这些地皮他并不急于出售,而是用来兴建楼宇。到 20世纪 70年代初,李嘉诚已拥有楼宇面积 630万平方英尺,出租物业 35万平方英尺,每年单是收租,就能赚取 400万港元。
在进入房地产行业的过程中,李嘉诚秉承“谨慎入市,稳健发展”的原则,资金再紧,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楼花;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不牟暴利,物业只租不售。他坚信的是,收租虽不像卖楼那样牟取暴利,却有稳定的租金收入。时间愈长,物业愈会增值。
1971年6月,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次年 7月易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彼时香港股市一派兴旺,4个月后,长实在香港成功上市,一跃成为“华资地产五虎将”之一。
当时,长江实业的规模和实力均显不足,旗下只有 35万平方英尺的出租物业,且大半是工业大厦,每年租金收入仅 390万元。此外,有 7个项目尚处建设期内。但事实证明,李嘉诚的判断是正确的。长江实业上市时预期年度利润仅为 1250万元,但由于其间地价、楼价大幅上升,公司在上市后第一个年度便获利 4370万元,相当于预算利润的 3 .5倍。
1977年是李嘉诚财富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此前,他只是一名普通成功商人,但 1977年时,在中环地铁站与金钟地铁站上盖物业的招标中,李嘉诚举手应价,击败老牌的英资地产公司置地集团,被誉为“擎天一指”,在地产界举足轻重。据后来媒体披露的李嘉诚此次获胜的法宝是,他给出了让地铁公司几乎无法拒绝的优厚条件,正是击中了地铁公司急需资金的短板:李嘉诚决定与地铁公司联合,快速开发并且分层发售,其中地铁公司占大份,签约时就支付一笔现金给地铁公司,此后陆续支付若干次现金。
一年之后,中环站上建设的环球大厦分层发售,在广告见报后的 8个小时内就全部售完,交易总额高达 5 .92亿港元;几个月后,建在金钟站上的海富中心开盘,总值 9 .8亿港元的物业也被抢购一空。这两个项目,不仅为李嘉诚赢得了名声,赢得了港府和银行的信任,一举成为华资地产商的领头羊。
李嘉诚指挥手下,以极快速度暗中低价收购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和黄”,很快便持有该公司70%的股票。当“和黄”董事局主席祁德豪发觉李嘉诚的举动时,虽然急忙组织英籍大股东进行反攻,但为时已晚,李嘉诚已多得先机,加上汇丰银行的帮助,终在股市上成功大量吸纳“和黄”。至 1980年,李嘉诚已拥有超过40%的“和黄”股权。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1986年,李嘉诚进军加拿大,购入赫斯基石油逾半数权益;1990年后,李嘉诚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3年后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换言之,李嘉诚用了短短3年时间,便获利逾千亿港元。2010年,旗下的长江基建以9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英国电网公司;作为欧洲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之一,他旗下的和记黄埔在2月份斥资17亿美元收购了奥地利第三大移动通信公司。当欧洲经济被阴云笼罩时,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对此他如何解释,“生意人的眼光不应该太过短浅。”
1987年,李嘉诚登上福布斯的全球亿万富豪榜,并且从此之后从未落榜。2012年福布斯富豪榜中,李嘉诚排名第九,荣膺亚洲首富。尽管他从来没有授意过,但他的管理理念、投资之道、经典语录,乃至他对两个儿子的教育方式都被列入成功学法典,反复被解读。2013年1月10日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公布李嘉诚财富大增至300亿美元,继续稳坐香港首富宝座。
李嘉诚发妻庄月明是舅舅庄静庵的长女,入读香港大学,后来又留学日本。面对不断出现的追求者,庄月明却独爱表哥李嘉诚。1963年,不顾父亲反对,庄月明嫁给李嘉诚。精通英语、日语的庄月明,不仅帮助李嘉诚结交了对至关重要的商业伙伴,还在创业初期给了李嘉诚实实在在的资本支持。
1963年,李嘉诚35岁,庄月明31岁,他们对爱情的执著和真诚终于感动了庄静庵夫妇和李嘉诚母亲庄碧琴,同时李嘉诚在商业上创造的奇迹也越来越让庄静庵感到惊奇,一直反对的亲人终于同意两人(近亲)结婚。
婚后,庄月明加入长江工业公司,她流利的英语和日语、谦和勤勉的作风,深得同事的尊敬。1972年11月,“长江实业”上市,这是李嘉诚事业上的重大转折点。庄月明出任执行董事,是公司决策层的核心人物之一。但庄月明在公众面前始终保持低调,她很少露面,也不接受记者采访。李泽钜和李泽楷兄弟相继出生后,庄月明渐渐退居幕后,相夫教子,孝敬家婆。
1990年1月1日下午,庄月明却突发心脏病,于医院逝世,年仅58岁。至今,李嘉诚仍未再婚。但也正因为娶了庄月明,李嘉诚才成为了真正的超人。李嘉诚每一次看似豪赌的举动背后,其实都是在看清大势后趋利避险的选择。由于90%以上的时间都用来想未来的事情,超人李的思量通常都会比其他的人来得早一些,看得远一点
继此前多个变卖中国房产撤资的动作后,李嘉诚家族终于动手抛售A股了。11月5日李嘉诚家族控股的A股唯一上市平台长园集团又遭其减持4300万股。
这不是长和投资的首次减持。今年以来李嘉诚抛售长园集团的股份已经达到15%,其持股比例由之前的35.76%骤降至目前的20.76%,累计套现约9.17亿元。
据长园集团内部人士透露,大股东减持和李嘉诚撤离内地有关。
李嘉诚大举抛售华语区资产
抛售A股的同时,李嘉诚家族还多次出售其在新加坡、香港本土以及内地的资产。
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李嘉诚在欧洲投资超过200亿元,仅今年6月份针对爱尔兰电讯的一项收购就耗资7.8亿欧元(折合人民币63亿元)。
被视作商业超人的李嘉诚大举抛售华语区资产,西进欧洲,折射出何种信息让市场议论纷纷。
万科主席王石(微博)就在其微博中表示,“精明的李嘉诚先生在卖上海等地物业,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
对于外界种种舆论猜测,9月间李嘉诚曾在香港公开表示,“我爱香港、爱国家,长实和黄绝对不会迁册。”同时又说,“但生意规模大小会随香港及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情况而作出决定,当然股东的利益,我也要负起绝对的责任……今天又再在英国进行其他投资,将来也可能会出售部分外国项目。”言下之意,撤资不是不爱国,也不是说中国经济不好,只是发现新的机会,基于股东利益和商业角度而“移情海外”。
对此,有投资者点评道:“别听资本在说什么,且看他在做什么。”
90%的时间想未来
其实,超人李究竟在想些什么,或许可以从其以往的商业逻辑里找到些轨迹。
仅从结果看,李像一个永远敢于火中取栗的交易突击手,没有什么能阻碍他永远扩张的雄心。
但在骨子里,李嘉诚其实是个极度厌恶风险的人。一个细节是:在长江中心70层的会议室里,摆放着一尊别人赠予李嘉诚的木制人像。这个中国旧时打扮的账房先生,手里本握有一杆玉制的秤,但因为担心被打碎,李干脆将玉秤收起,只留下人像。
有人问,为何在太多企业家轻易断送一家企业的同时,李嘉诚几乎碰不到“天花板”?
李轻描淡写地回答:“其实是很简单的,我每天90%以上的时间不是用来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五年、十年后的事情。”
每天早晨,李都能在办公桌上收到一份当日的全球新闻列表,根据题目,他选择自己希望完整阅读的文章,由专员翻译。通常,这些关于全球经济、行业变迁的报道,是启发李嘉诚思考的入口。
“他是一个很有危机感的人,让他平衡危机感和内心平和的方式就是,提前在心里头创造出公司的逆境”,知悉李的人士表示:“他看到各种报道,然后设想自己公司的状况,找到那些松弛的部分,便会开会去改变。等他做好准备,逆境来的时候反而变成了机会。”
这就是李所谓的“90%以上的时间想未来的事情”。
也因为这样,他的思量都会比其他的人来得早一些,看得远一点。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