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创富故事 > 正文

侯为贵、任正非、柳传志:这一代企业家的真情怀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8-17 10:17:28

侯为贵们的三次艰难再造

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在这个群体像下,我们再来看侯为贵个人:作为一位解放后就学习电子的老技术人,作为文革中的“老三届”,作为钱学森鼓励创办的半导体企业691厂的老师、技术科长,80年代初公派访美的先行者,作为1985年44岁时才有机会创业的工程师,作为到1993年51岁才有机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摸索改造企业的企业家,侯为贵30年的中兴生涯里,要完成且已完成3个艰难再造:

第一,完成个人再造,从一个普通教师、工程师,成为创业者、掌舵者,历程不仅30年,还经历了波谲云诡的时代变迁;第二,完成企业的技术再造,抱有技术情怀,却只能从贸工技起步积累资金,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技术路线不断向上,最终重回技术梦想,不断升级,这背后有近30年创新坚守;最后,从体制内的一个军工三产国企,到中国最早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再到一家管理层不集中控制的股份制企业,在大陆、香港两地上市公司,接受香港联交所的审慎管理,这背后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的尊重和艰难探索,也超过20年。正如侯为贵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他不再负责公司决策,有事要公司按章程办,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决定。

以技术再造为例,按钱学森时代的航天部意向,1985年中兴来深圳创办的是半导体企业——一个无比烧钱的行当,由于没有资金,只能先切入电子代工;而后,很务实地进行了转轨;但是又没有走贸工技路线,而是坚持技术路线进入了电信设备业,直到成为全球电信的领导厂商之一。在30年后的2015年,中兴半导体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有望成为中国第三大芯片设计厂商。30年后的中兴,在全球的PCT发明专利榜上三年来都在前三;在4G甚至5G上,都有很强的标准制定权。依据汤森路透2014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统计预测,2015年华为将会跻身全球前30名,中兴也在60名-70名之间;近4万人的工程师队伍在国内仅少于华为,研发强度更是高于10%,在2012年中兴遭遇大幅亏损的艰难时局下侯为贵也没同意裁撤技术人员和投入力度——这是了不起的成绩。中兴的发展道路是中国的一个缩影。

而在这30年背后的整个中国,也经历了人才再造、技术再造、体制再造三重再造——中国之所以能完成这样的转型,与中国有一群这样的企业家有关:在市场经济尚未露出晨光,他们就出发了;当时的道路都是崎岖小径,前面走的人多了,后面的人也就有了路。

其实,一个企业背后都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背后的主角都有一个性格鲜明的企业家,而一个强国的背后一定需要站着一批优秀的企业家,有情怀、有脊梁,不抱怨、不浮华。

随着第一代企业家的陆续引退,未来中国还有没有以家国为情怀的一群企业家?有没有源源不断产生更多优秀企业的制度保障?还是只是有很多富豪级商人?To be,or not to be,这是企业家的选择,也应该是时代和制度的选择。创业者、掌舵者,历程不仅30年,还经历了波谲云诡的时代变迁;第二,完成企业的技术再造,抱有技术情怀,却只能从贸工技起步积累资金,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技术路线不断向上,最终重回技术梦想,不断升级,这背后有近30年创新坚守;最后,从体制内的一个军工三产国企,到中国最早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再到一家管理层不集中控制的股份制企业,在大陆、香港两地上市公司,接受香港联交所的审慎管理,这背后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的尊重和艰难探索,也超过20年。正如侯为贵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他不再负责公司决策,有事要公司按章程办,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决定。

以技术再造为例,按钱学森时代的航天部意向,1985年中兴来深圳创办的是半导体企业——一个无比烧钱的行当,由于没有资金,只能先切入电子代工;而后,很务实地进行了转轨;但是又没有走贸工技路线,而是坚持技术路线进入了电信设备业,直到成为全球电信的领导厂商之一。在30年后的2015年,中兴半导体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有望成为中国第三大芯片设计厂商。30年后的中兴,在全球的PCT发明专利榜上三年来都在前三;在4G甚至5G上,都有很强的标准制定权。依据汤森路透2014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统计预测,2015年华为将会跻身全球前30名,中兴也在60名-70名之间;近4万人的工程师队伍在国内仅少于华为,研发强度更是高于10%,在2012年中兴遭遇大幅亏损的艰难时局下侯为贵也没同意裁撤技术人员和投入力度——这是了不起的成绩。中兴的发展道路是中国的一个缩影。

而在这30年背后的整个中国,也经历了人才再造、技术再造、体制再造三重再造——中国之所以能完成这样的转型,与中国有一群这样的企业家有关:在市场经济尚未露出晨光,他们就出发了;当时的道路都是崎岖小径,前面走的人多了,后面的人也就有了路。

其实,一个企业背后都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背后的主角都有一个性格鲜明的企业家,而一个强国的背后一定需要站着一批优秀的企业家,有情怀、有脊梁,不抱怨、不浮华。

随着第一代企业家的陆续引退,未来中国还有没有以家国为情怀的一群企业家?有没有源源不断产生更多优秀企业的制度保障?还是只是有很多富豪级商人?To be,or not to be,这是企业家的选择,也应该是时代和制度的选择。李嘉诚每一次看似豪赌的举动背后,其实都是在看清大势后趋利避险的选择。由于90%以上的时间都用来想未来的事情,超人李的思量通常都会比其他的人来得早一些,看得远一点

继此前多个变卖中国房产撤资的动作后,李嘉诚家族终于动手抛售A股了。11月5日李嘉诚家族控股的A股唯一上市平台长园集团又遭其减持4300万股。

这不是长和投资的首次减持。今年以来李嘉诚抛售长园集团的股份已经达到15%,其持股比例由之前的35.76%骤降至目前的20.76%,累计套现约9.17亿元。

据长园集团内部人士透露,大股东减持和李嘉诚撤离内地有关。

李嘉诚大举抛售华语区资产

抛售A股的同时,李嘉诚家族还多次出售其在新加坡、香港本土以及内地的资产。

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李嘉诚在欧洲投资超过200亿元,仅今年6月份针对爱尔兰电讯的一项收购就耗资7.8亿欧元(折合人民币63亿元)。

被视作商业超人的李嘉诚大举抛售华语区资产,西进欧洲,折射出何种信息让市场议论纷纷。

万科主席王石(微博)就在其微博中表示,“精明的李嘉诚先生在卖上海等地物业,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

对于外界种种舆论猜测,9月间李嘉诚曾在香港公开表示,“我爱香港、爱国家,长实和黄绝对不会迁册。”同时又说,“但生意规模大小会随香港及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情况而作出决定,当然股东的利益,我也要负起绝对的责任……今天又再在英国进行其他投资,将来也可能会出售部分外国项目。”言下之意,撤资不是不爱国,也不是说中国经济不好,只是发现新的机会,基于股东利益和商业角度而“移情海外”。

对此,有投资者点评道:“别听资本在说什么,且看他在做什么。”

90%的时间想未来

其实,超人李究竟在想些什么,或许可以从其以往的商业逻辑里找到些轨迹。

仅从结果看,李像一个永远敢于火中取栗的交易突击手,没有什么能阻碍他永远扩张的雄心。

但在骨子里,李嘉诚其实是个极度厌恶风险的人。一个细节是:在长江中心70层的会议室里,摆放着一尊别人赠予李嘉诚的木制人像。这个中国旧时打扮的账房先生,手里本握有一杆玉制的秤,但因为担心被打碎,李干脆将玉秤收起,只留下人像。

有人问,为何在太多企业家轻易断送一家企业的同时,李嘉诚几乎碰不到“天花板”?

李轻描淡写地回答:“其实是很简单的,我每天90%以上的时间不是用来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五年、十年后的事情。”

每天早晨,李都能在办公桌上收到一份当日的全球新闻列表,根据题目,他选择自己希望完整阅读的文章,由专员翻译。通常,这些关于全球经济、行业变迁的报道,是启发李嘉诚思考的入口。

“他是一个很有危机感的人,让他平衡危机感和内心平和的方式就是,提前在心里头创造出公司的逆境”,知悉李的人士表示:“他看到各种报道,然后设想自己公司的状况,找到那些松弛的部分,便会开会去改变。等他做好准备,逆境来的时候反而变成了机会。”

这就是李所谓的“90%以上的时间想未来的事情”。

也因为这样,他的思量都会比其他的人来得早一些,看得远一点。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