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创富故事 > 正文

马云:创业过程中的几次重大失败

文章来源:青年创业网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9-14 14:50:50

8、支付宝“单飞”马云陷契约门形象跌下神坛

时间:2010年

原因:为拿第三方支付牌照

结局:支付宝由外资转为内资

这个事儿闹出时,支付宝正准备申请牌照。当年,央行发布新文,对第三方支付企业实行牌照制度。中间有一个问题,2009年6月之前,支付宝是一家100%外资控股企业。马云的想法是,若把支付宝变成内资,拿牌照会顺利许多。

接盘支付宝的是一家内资公司——浙江阿里巴巴,马云向其转让了70%股权,使支付宝变成一家合资公司。2010年,马云又成立“牌照小组”,让时任支付宝CEO彭蕾挂帅,研究如何拿到牌照。当年8月,支付宝把剩下30%全部转成内资。

这两次股权转让,被外界理解为“支付宝单飞”。最终马云如愿以偿,2011年5月,支付宝获得牌照,但却给马云声誉带来负面影响。

当时支付宝几个股东,雅虎杨致远、软银孙正义对该行为并不赞同,这意味着他们将失去对支付宝的控制权。僵持不下一段时间,马云依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坚持先拿牌照再说。

《创业家》&i黑马认为,从情感上很多创业者肯定是支持马云把支付宝转为内资控制,但从商业契约精神看,马云首先应该守约。这次事件是马云从神坛跌落下来的标志性事件。

9、中国供应商欺诈阿里陷诚信危机马云“痛斩”卫哲

时间:2011年

原因:管理不善

结局:高管辞职

2011年,阿里B2B公司CEO卫哲引咎辞职,后者曾被马云游说6年,最终加入阿里。面对这份辞呈,马云选择的是批准。这是为何?

原来阿里发现B2B公司中,中国供应商签约客户有欺诈现象,更严重的是,有迹象表明,公司内有直销团队默许、协助这类现象发生。经过一个月的调查取证,2009、2010年分别有1219家、1107家的中国供应商涉嫌欺诈。随后,这2326家供应商全部做关闭处理,并提交司法机关调查。

当年,马云通过知情人获知,央视“315”晚会主题包含淘宝假货,马云立刻开展自查,并拿出170万美元对2249名受害者进行赔偿。

该年2月,马云发邮件自曝家丑,将所有事件公之于众。以上事件,马云有管理之过,但经历阵痛,还是挽回了部分公司形象。

10、推“来往”未达目的狙击微信失利

时间:2013年

原因:盲目跟风、高管分歧

结局:来往失宠阿里另谋出路

为应对和压制如日中天的微信,2013年9月,阿里巴巴推社交APP“来往”,马云信心十足,称要火烧南极,打到企鹅家里去。

2013年10月,来往用户增长不力,大概为100万。马云亲自动员,给员工下硬指标,若能拉来100个外部用户,便奖励红包。几个月后,阿里热情大减。

去年年底,来往4.3版本上线,被认为不再与微信正面交锋,由IM工具转向社交。今年年初,媒体爆料出阿里巨额收购陌陌被拒(据《创业家》&i黑马得到的小道消息,陌陌的最新估值已高达100亿美元了)。2014年3月,阿里注资美国聊天类应用Tango(类似微信)。

由此可见,马云已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社交基因的阿里,自己做IM出不来,最多是一个移动端的旺旺。《创业家》&i黑马认为,其实马云在做来往的时候下定决心买掉陌陌会更明智。当然啦,很多创始人都会认为自己做得比创业公司强,但事实经常会打这些强者的耳光。李嘉诚每一次看似豪赌的举动背后,其实都是在看清大势后趋利避险的选择。由于90%以上的时间都用来想未来的事情,超人李的思量通常都会比其他的人来得早一些,看得远一点

继此前多个变卖中国房产撤资的动作后,李嘉诚家族终于动手抛售A股了。11月5日李嘉诚家族控股的A股唯一上市平台长园集团又遭其减持4300万股。

这不是长和投资的首次减持。今年以来李嘉诚抛售长园集团的股份已经达到15%,其持股比例由之前的35.76%骤降至目前的20.76%,累计套现约9.17亿元。

据长园集团内部人士透露,大股东减持和李嘉诚撤离内地有关。

李嘉诚大举抛售华语区资产

抛售A股的同时,李嘉诚家族还多次出售其在新加坡、香港本土以及内地的资产。

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李嘉诚在欧洲投资超过200亿元,仅今年6月份针对爱尔兰电讯的一项收购就耗资7.8亿欧元(折合人民币63亿元)。

被视作商业超人的李嘉诚大举抛售华语区资产,西进欧洲,折射出何种信息让市场议论纷纷。

万科主席王石(微博)就在其微博中表示,“精明的李嘉诚先生在卖上海等地物业,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

对于外界种种舆论猜测,9月间李嘉诚曾在香港公开表示,“我爱香港、爱国家,长实和黄绝对不会迁册。”同时又说,“但生意规模大小会随香港及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情况而作出决定,当然股东的利益,我也要负起绝对的责任……今天又再在英国进行其他投资,将来也可能会出售部分外国项目。”言下之意,撤资不是不爱国,也不是说中国经济不好,只是发现新的机会,基于股东利益和商业角度而“移情海外”。

对此,有投资者点评道:“别听资本在说什么,且看他在做什么。”

90%的时间想未来

其实,超人李究竟在想些什么,或许可以从其以往的商业逻辑里找到些轨迹。

仅从结果看,李像一个永远敢于火中取栗的交易突击手,没有什么能阻碍他永远扩张的雄心。

但在骨子里,李嘉诚其实是个极度厌恶风险的人。一个细节是:在长江中心70层的会议室里,摆放着一尊别人赠予李嘉诚的木制人像。这个中国旧时打扮的账房先生,手里本握有一杆玉制的秤,但因为担心被打碎,李干脆将玉秤收起,只留下人像。

有人问,为何在太多企业家轻易断送一家企业的同时,李嘉诚几乎碰不到“天花板”?

李轻描淡写地回答:“其实是很简单的,我每天90%以上的时间不是用来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五年、十年后的事情。”

每天早晨,李都能在办公桌上收到一份当日的全球新闻列表,根据题目,他选择自己希望完整阅读的文章,由专员翻译。通常,这些关于全球经济、行业变迁的报道,是启发李嘉诚思考的入口。

“他是一个很有危机感的人,让他平衡危机感和内心平和的方式就是,提前在心里头创造出公司的逆境”,知悉李的人士表示:“他看到各种报道,然后设想自己公司的状况,找到那些松弛的部分,便会开会去改变。等他做好准备,逆境来的时候反而变成了机会。”

这就是李所谓的“90%以上的时间想未来的事情”。

也因为这样,他的思量都会比其他的人来得早一些,看得远一点。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