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瓦里斯基的风水宝地
钟楠说,让葛瓦里斯基决定在哈尔滨扎根的原因,是1919年协约国武力消灭苏联计划的流产。消息传到哈尔滨,葛瓦里斯基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到家乡了。
守护着巨大的商业航母,他要有一处像样的府邸。
葛瓦里斯基选择的地点,位于龙脊之上,要与斯基德尔斯基的豪宅一争高下。葛瓦里斯基的女儿维基在世时说,父亲为了颐园街1号,专门请了三位中国风水先生看运势。从颐园街1号的建筑布局及内部装饰看,此言非虚。第一,从颐园街1号的周边环境看,正南方向是中国人传说的龙脊,西南侧是东正教的圣地,尼古拉教堂,建筑正面,正西方是开阔的广场,隔街与莫斯科商场相望,而北侧就是顺风顺水的斯基德尔斯基的家。契合了风水理论的“气场”概念。第二,建筑内部布局符合中国阳宅相法的凶吉之说。将主要房间设置在吉利的“坤”位和“兑”位上,并在南侧设置阳光厅,以弥补不能坐北朝南的缺憾;附属区则设置在“小吉”和“次凶”的“干”、“坎”位上。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葛瓦里斯基懂得中国的运势观念———中国人说,尼古拉教堂坐镇龙脊,压制住了“大清国运”,颐园街1号的位置,也能截断葛瓦里斯基的老对手、犹太人斯基德尔斯基住宅的运势,独享圣光。
三年后,葛瓦里斯基的豪宅竣工,这栋建筑倾注了葛瓦里斯基的全部心血,占地面积三千平方米,风华绝代。建筑落成后立即引起轰动,不论从哪个方向看,势头都压过了此前被誉为哈尔滨最豪华公馆的斯基德尔斯基住宅,成了当年哈尔滨繁荣的新标志。钟楠说,当时权威的《东省文物研究会会刊》发表了建筑的全景照片,日本人出版的《哈尔滨风光》也刊登照片和介绍文章。一时间,葛瓦里斯基风光无限。随着新住宅的落成,加之宏观经济形势渐渐有了起色,各国商贾纷至沓来,哈尔滨又一次兴起投资高潮。
商业帝国的最后消亡
据钟楠介绍,上世纪二十年代,葛瓦里斯基有过两次巨额投资。一次在1924年,葛瓦里斯基投入75万元哈大洋,创办了东北第一家、全国规模最大的胶合板厂。第二次是与哈尔滨税捐总局签订了地点在“亚布力”、有效期25年的森林采伐合同。为此他专门铺设了一条70多俄里的宽轨铁路,创办了占地8万平方米的贮木场和木材加工厂。
史料记载,葛瓦里斯基胶合板厂,1924年5月在香坊区草料街65号创建,工厂的营业所设在道里区药铺街(现中医街)83号。建厂初期,胶合板生产车间有职工178人,其中中国工人142人。生产设备30台,大部分从美国、德国购买,是当时比较先进的设备。1924年至1930年间,年平均产量4000立方米。年销售收入100万元,年利润6万元。除供给哈尔滨市、长春市和齐齐哈尔市外,80%的产品出口到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可惜好景不长,1929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对于世界经济在东亚的桥头堡哈尔滨来说,情势更复杂、危机更严重。1925年后,受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及中苏武力冲突影响,哈尔滨官方超量发行货币,加重赋税。随着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国际银价迅速下跌,再加之日本金元趁机打压、操纵汇市,致使哈尔滨官方货币五年间贬值近百分之七十,一时间,哀鸿遍野,商家倒闭,银行破产。经营者“荒闭者有之,潜逃者有之。”葛瓦里斯基的商业航母遭到沉重打击,一是欧美市场胶合板价格暴跌,致使产品的外销渠道完全堵塞,胶合板产量由4000立方米减少到2000立方米。二是随着木石税、运输费大幅提高以及木材价格的降低,木材采伐和制材也开始入不敷出。
输红了眼睛的葛瓦里斯基,找到了他在欧洲市场的代理人,实力雄厚的英国人黎德尔。钟楠介绍说,黎德尔全称叫查尔斯·奥斯瓦尔德·黎德尔,生于1854年,他的家族拥有250年历史,靠玻璃制造发迹,家族成员遍及欧美各国。他本人于1890年来华,在上海创办了英国在沪十大商会之一的平和洋行,主要经营中欧贸易。老谋深算的黎德尔伸出了援助之手,手掌间却布满了鱼钩。他至多可以借给葛瓦里斯基6万哈大洋,条件是必须用胶合板厂做抵押。不知是葛瓦里斯基急昏了头,还是双方另有约定,总之,葛瓦里斯基在合同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现实生活中演绎了一出精彩的活话剧……也许是葛瓦里斯基太有把握渡过眼前的难关,所以并未斤斤计较。但是他忘了邻居———犹太人斯基德尔斯基。他还忘了另一双眼睛———更为贪婪的日本人。斯基德尔斯基先是低价倾销木材,胁迫葛瓦里斯基跟进,造成他的林场因严重亏损而停产歇业,然后回调木材价格,获取垄断利益,同时,由于日本入侵后将所有林场收归国有,葛瓦里斯基被迫将林场转让给日商,这样,原料供应完全受市场摆布。到了这一步,黎德尔出手,也祭出价格杀手锏。据史载,在借贷给葛瓦里斯基6万元流动资金后,黎德尔非但没有帮助葛瓦里斯基外销产品,反而从欧洲大量购买胶合板,低价向哈尔滨市场倾销。首尾两端惨遭痛击后,葛瓦里斯基给世界留下了一个悲惨的笑话,林业大王因木材原料不足而奄奄一息。
1931年,葛瓦里斯基将颐园街1号住宅出租给日本满铁理事会,1932年2月5日,哈尔滨沦陷。9月5日,葛瓦里斯基与日本皇亲近滕繁司、伪满当局签订三方协议,将胶合板厂之外的公司、林场悉数转让给近滕繁司。是年,葛瓦里斯基将颐园街1号私邸转让给满铁理事会。后成为土肥原贤二的特务机关。1935年1月22日,日本与苏联达成购买中东铁路协议,苏联侨民开始陆续撤离。葛瓦里斯基女儿维基·葛瓦里斯基离开哈尔滨。同年,法院裁定葛瓦里斯基胶合板厂资不抵债,归债权人黎德尔所有,工厂改名为平和洋行哈尔滨胶合板厂。1940年,淘金者葛瓦里斯基在哈尔滨去世。
1939年,斯基德尔斯基的孙子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在哈尔滨出生。五十年后,葛瓦里斯基的女儿、外孙女,斯基德尔斯基孙子,纷纷回到哈尔滨,到出生地探寻旧居。李嘉诚每一次看似豪赌的举动背后,其实都是在看清大势后趋利避险的选择。由于90%以上的时间都用来想未来的事情,超人李的思量通常都会比其他的人来得早一些,看得远一点
继此前多个变卖中国房产撤资的动作后,李嘉诚家族终于动手抛售A股了。11月5日李嘉诚家族控股的A股唯一上市平台长园集团又遭其减持4300万股。
这不是长和投资的首次减持。今年以来李嘉诚抛售长园集团的股份已经达到15%,其持股比例由之前的35.76%骤降至目前的20.76%,累计套现约9.17亿元。
据长园集团内部人士透露,大股东减持和李嘉诚撤离内地有关。
李嘉诚大举抛售华语区资产
抛售A股的同时,李嘉诚家族还多次出售其在新加坡、香港本土以及内地的资产。
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李嘉诚在欧洲投资超过200亿元,仅今年6月份针对爱尔兰电讯的一项收购就耗资7.8亿欧元(折合人民币63亿元)。
被视作商业超人的李嘉诚大举抛售华语区资产,西进欧洲,折射出何种信息让市场议论纷纷。
万科主席王石(微博)就在其微博中表示,“精明的李嘉诚先生在卖上海等地物业,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
对于外界种种舆论猜测,9月间李嘉诚曾在香港公开表示,“我爱香港、爱国家,长实和黄绝对不会迁册。”同时又说,“但生意规模大小会随香港及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情况而作出决定,当然股东的利益,我也要负起绝对的责任……今天又再在英国进行其他投资,将来也可能会出售部分外国项目。”言下之意,撤资不是不爱国,也不是说中国经济不好,只是发现新的机会,基于股东利益和商业角度而“移情海外”。
对此,有投资者点评道:“别听资本在说什么,且看他在做什么。”
90%的时间想未来
其实,超人李究竟在想些什么,或许可以从其以往的商业逻辑里找到些轨迹。
仅从结果看,李像一个永远敢于火中取栗的交易突击手,没有什么能阻碍他永远扩张的雄心。
但在骨子里,李嘉诚其实是个极度厌恶风险的人。一个细节是:在长江中心70层的会议室里,摆放着一尊别人赠予李嘉诚的木制人像。这个中国旧时打扮的账房先生,手里本握有一杆玉制的秤,但因为担心被打碎,李干脆将玉秤收起,只留下人像。
有人问,为何在太多企业家轻易断送一家企业的同时,李嘉诚几乎碰不到“天花板”?
李轻描淡写地回答:“其实是很简单的,我每天90%以上的时间不是用来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五年、十年后的事情。”
每天早晨,李都能在办公桌上收到一份当日的全球新闻列表,根据题目,他选择自己希望完整阅读的文章,由专员翻译。通常,这些关于全球经济、行业变迁的报道,是启发李嘉诚思考的入口。
“他是一个很有危机感的人,让他平衡危机感和内心平和的方式就是,提前在心里头创造出公司的逆境”,知悉李的人士表示:“他看到各种报道,然后设想自己公司的状况,找到那些松弛的部分,便会开会去改变。等他做好准备,逆境来的时候反而变成了机会。”
这就是李所谓的“90%以上的时间想未来的事情”。
也因为这样,他的思量都会比其他的人来得早一些,看得远一点。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