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财经要闻 > 正文

2016:中国电影走向质量型、内涵型发展模式的拐点

文章来源:中青在线-话说财经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7-14 16:32:09

“高开低走”,成了人们概括2016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走势的形容词。

2016年第二季度以来,重点节假日档期或同比下降或仅微幅增长,中国电影票房增速放缓的情形引发了普遍性的行业焦虑,并持续引起舆论关注。外界不乏“拐点说”等声音。

2015年暑期档,“三驾马车”曾创造票房奇迹。一年过去,同档期出现了5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总票房报收124亿元;国庆档的16亿元票房则书写了10年来该档期的首次票房缩水。

至本刊截稿时,2016年下半年单片票房上10亿元的国产电影有《盗墓笔记》《湄公河行动》两部,年初一些业内人士预测的600亿元全年票房目标,基本上已不太可即。

伴随中国电影市场连续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电影工业体系、创意开发能力、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短板已经凸现,数量型增长模式可能遇到了天花板。

2015年,全国新增银幕达到800多块的巅峰状态,然而,多地新增银幕数上座率并不如预期的高,似乎提示人们:是不是市场对“小镇青年”作为票房增量的预估值过高?城镇文化消费的热度是不是跟不上影院建设向三四线城市拓展的速度?

这也给内容生产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线购票平台的疯狂“票补”退潮后,靠什么内容,才能留住那些曾在“9.9元看一场电影”驱动下走进影院的消费者?

从2016年的院线电影来看,有惊喜之作,但整体而言,中国的市场终端呼唤有足够多的好内容供应,培养起观众持续的“忠诚度”,并支撑起市场的高增长率。

这也是业界的共识:支撑性和示范性的标杆作品,是行业发展的最大动能。作为内容产业,不可能只依赖硬件指标的外向型增长模式,行业竞争最终要落实到内容本身。

电影产业的“内容瓶颈”需要继续破解。赚快钱的投机行为,已经开始被市场印证为行不通。一众IP电影在2016年遭遇滑铁卢便是明证。而视效大片中人物塑造、叙事逻辑和人文关怀的不足,也会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