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西游记》中,唐僧“管教”徒弟悟空的法子是念紧箍咒。每每悟空任性、发飙、犯错之时,唐僧念咒让其警醒、促其改过。当然,让咒语生效、发挥作用的,是戴在悟空头上、生了根般的“金箍”。一个金箍成为悟空守规遵矩的“引擎”,贯穿了悟空弃魔性、修正果的“全程”。
这金箍来之有用,送之有因,戴之有果。观音奉法旨寻取经人,佛祖如来这样话“金箍”:“此宝唤做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
悟空随师西去,路遇六强盗。一时性起,将六盗打死于棍下。师徒产生分歧,悟空一气之下腾云而去。好在观音菩萨从中作合,化身一老母将“金箍”赠送唐僧,授以咒语,管教悟空。唐僧得了咒语,悟空戴了金箍,每遇悟空杀生、犯错、逞强之时,唐僧念起紧箍咒儿,促其反省、警惕,悔过、改过。纵然有唐僧识不出妖怪、辨不清真伪,误念紧箍咒、误惩了悟空,但从另一面想,一心向善的唐僧不正用这种近乎刻板、笨拙的法子,促悟空将规矩置于头上、植于心中。悟空经历磨难与教育养成,便学会了理智与忍让,也守住了虔诚与善念。
对悟空来讲,“金箍”是束缚的向征,是实施规矩教育的见证。倘若把悟空所受的规矩迁移到我们学校,同样受益受用。
首先,学校要科学完善“金箍”。这里的“金箍”就是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我们讲以法治校,当然要靠不断健全完善现代化管理机制,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引领师生把方方面面的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要依据学情、教情,不断完善管理的一日常规、课堂学习常规、班级管理制度。用健全的机制,让师生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哪个节点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天天如此,日日践行,规矩意识便成了守规的习惯,形成了规范的校风、学风与教风。
其次,教师要用好“金箍”。如何让学校这些规矩、规程、机制,有效有益作用于学生,传达到每名学生身上,除了学校专司管理的科室、部门,还要靠广大从事学科教学的教师。规矩教育说到底就是德育。当前,全省力推德育综合改革,力主学科德育一体化。作为学科教师在推进课改、发展素质教育的路上,理应通过抓学习习惯养成、课堂常规的落实,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序规程、发言倾听补充的注意事项等等,从这样的细树末节中让学生习得规矩、养成习惯、内化品质。教师应像唐僧念“紧箍咒”那样,无论是学生课业中的错误,还是课堂中走神、犯错,都要进行及时的提醒、纠正,促其改过自新。
再其次,家长要理解和接受这样的“金箍”。中国有句古话,惯子如杀子。对于当前的家校冲突,很大程度上源自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孩子一旦在校、在班受了委屈,家长的第一反映不是学校规定不合理,就是教师处理不得当,不从自身找原因,一味偏袒于孩子。更有甚者,找学校、找教师讨说法,用莱芜话讲“吹尘土找裂纹”,有时对与之发生矛盾的学生、处理此事的班主任、课任教师大打出手,还美其名曰“受不了这口气”。如此家长作风如何引导孩子拥有规矩意识、如何做到向善向上?奉劝有这种习性的家长多些换位思考,想一想学校为何定规矩,教师为何对孩子进行惩戒?如果没有这样的“金箍”管教,孩子放任自流、为所欲为,将来我们会收获什么?
当唐僧师徒修成正果,悟空再次要求唐僧念个“松箍咒儿”,此时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果然无之。当学生长大成人,规矩意识成为自身的修养、高度的自觉,头上的“金箍”自然了无踪影了。(吴其林)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