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前最火爆的手游,Pokemon GO一经发布就一路高歌猛进,游戏下载量横扫全球各APP商店排行榜,在美国发售当天迅速获得了该地区App Store第一名,开创了手游史上新高。游戏开发商任天堂更是在两周内实现了股价翻番,分析师预测,未来两年,该游戏将给苹果带来的分成收入就高达30亿美元。
在Pokemon GO大获成功的技术要素中,移动宽带(MBB)的普及、基于位置的服务(LBS)以及移动增强现实(AR)的引入居功至伟,让网络游戏实现了线上到线下(O2O)的华丽转身,架起了一座联接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桥梁。可以说,Pokemon GO开创了LBS+AR的时代。
但是,Pokemon GO的成功显然是又一个OTT借助运营商移动管道实现爆发式增长、疯狂揽金的故事。运营商在这个过程中再次被管道化了,整个产业链条中高价值的部分基本都被OTT拿走。
部分运营商已经开始积极的去拥抱Pokemon GO,如T-Mobile提供免费的Pokemon GO游戏流量来吸引更多用户。Pokemon GO也确实对DoU(平均每用户每月上网流量Dataflow of Usage)有一定贡献,调研显示,Pokemon GO用户的平均DoU增长在600M左右,相当于每天流量增长20M左右,但运营商最终能获得的收益仍然非常有限。
运营商是否可以在此过程中收获更多?是否可以抓住LBS+AR时代的巨大机遇?
Pokemon GO商业链条中,有一个非常值得运营商关注的现象。
Pokemon GO开发商之一Niantic公司 CEO表示,游戏发布之初,其收入完全来自于游戏币内购,最近游戏中开始加入基于赞助商地理位置的广告,以增加收益。这里所谓基于地理位置的广告,是指现实中的商铺可以通过赞助的方式成为游戏中的一个精灵站。
Pokemon GO在日本发布后,麦当劳日本即通过位置赞助广告的方式和Pokemon GO合作,实现LBS营销,吸引玩家和消费者到麦当劳消费,此举推动麦当劳日本股价单日内一度大涨23%。麦当劳的成功,说明Pokemon GO与商家结合,将激活其中蕴藏着的巨大商业价值。
而麦当劳日本的成功案例,还只是通过Pokemon GO实现商业增值的很小一部分。麦当劳店面一般在沿街商铺(浅度室内),通过室外的GPS定位基本可导流到店铺门口。对于更大量的、分布于大型商场内部的商家(深度室内),则无法利用Pokemon GO实现导流。
在Pokemon GO的世界里,深度室内的游戏体验并不好,甚至是缺失的,在室内运行Pokemon GO游戏时,由于GPS信号被建筑物遮挡屏蔽,经常提示“无GPS信号”,从而出现空白地图。
运营商已经具备了室内网络广泛部署的基础,如果能借助这张网络实现深度室内的精准定位,并将室内位置信息提供给游戏开发商,将使Pokemon GO具备室外、室内一致的游戏体验。此举将成为实现Pokemon GO更大商业价值的关键,也将成为运营商抓住LBS+AR时代机遇的最重要切入点。
传统的室内大中型公共场所覆盖采用的模拟无源分布式天线系统(DAS)中,一个蜂窝小区(Cell)覆盖的面积往往高达几千甚至上万平米(甚至整个场馆就是一个小区),基于蜂窝小区ID仅能实现小区级的定位,该定位精度对于如商场等包含了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商家的场所来说,基本没有实际商业价值。
而基于小蜂窝的室内数字化网络,单个有源头端设备覆盖范围通常在20米左右,天然具备深度室内精准定位的能力,通过三角定位法、时间差定位法(TDOA,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定位精度可达3~5米,可以在深度室内场景非常完美的匹配Pokemon GO位置赞助的商业模式,实现游戏开发商、商家、运营商的多方共赢。
同时,基于室内数字化网络的精准位置服务能力,游戏开发商和商家还可以积累更多的消费者行为数据信息,进而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更为精准的市场营销,如商家根据消费者年龄分布、习惯偏好等调整营销策略,进行精准广告投放,提升用户体验,进而实现销售额增长。作为这些大数据提供平台和管道的运营商,也有望实现大数据能力的快速变现和增值。
事实上,Pokemon GO当前提供的LBS+AR体验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预见AR今后还会迎来更为巨大的发展空间,沉浸式的AR以及更为精准的定位能力将会进一步提升玩家和消费者的线下体验,让移动网络和商家的联系更为紧密。但AR发展的同时也将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以及室内的定位精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今天的Pokemon GO似乎让AR在一夜之间就遍布大街小巷,如何应对AR时代的加速到来,如何在AR发展的浪潮中实现自身增值,对运营商而言,更为积极的室内数字化网络投资部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说,加快室内数字化网络布局和室内精准LBS能力建设,为即将到来的更大的一波数字经济转型做好准备,是运营商引爆“Pokemon GO”未来的关键。
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C114中国通信网”的文章皆属C114版权所有,除与C114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单位外,其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联系021-54451141。其中编译类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系C114对海外相关站点最新信息的翻译稿,仅供参考,不代表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翻译质量问题请指正。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