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9月2日专稿(蒋均牧)伴随全社会、全行业的智能化演进,风起云涌的云时代已然到来,颠覆也似乎成为一种常态。对人口红利走向尽头、传统业务又面临OTT竞争的电信运营商而言,“未来怎么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不确定性。
“云是百年大时代,既不要过分高估短期内云对我们的冲击,也不能低估它在长期对我们造成的影响。运营商的潜能超乎想象,还远未被挖掘。”华为运营商BG总裁邹志磊面对C114旗帜鲜明地表示。在2016华为全联接大会(Huawei Connect 2016)期间的采访中,他围绕云时代如何成就运营商商业成功,分享了诸多精彩观点。
在他看来,云计算不是机房里敲敲键盘和电商,而是联接和服务,更是变革、信任和生态;运营商之前所干的“脏活、累活”,恰恰才是云时代最不可能被颠覆的竞争力。
华为运营商BG总裁邹志磊接受C114采访
百年云时代刚刚开始
156年前由蒸汽机开启的工业革命带来人类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其成果惠及今人。而云时代与机械化时代性质一样,这将是一个百年的大时代,未来的发展无法想象。
“当年的人们想到的只是更多的汽车、轮船、火车,想不到现今6400多万公里公路、100多万公里铁路、40多万个加油站会遍及全球。云时代同样如此,这是一个‘各行各业+云’的时代,在我们的职业生涯,甚至下一代的职业生涯都将经历这个时代。如果把时间轴拉远,我们就会发现从云的概念诞生到现在只是10多年,应该说现在云时代刚刚拉开序幕,即‘The cloud is still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beginning’。”以此为开场白,邹志磊打开了话匣。
云时代的市场足够大,在各种新技术、新需求的驱动下,数字经济的发展之快远超预期;同时也会按基本的经济规律运行,必然会细分,不可能某一个解决方案或某一项技术解决所有的问题。云无处不在,物联网是云、视频是云、话音亦是云,除非自愿做“哑管道”,每一家电信运营商在云时代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今天的艰难与迷茫只是暂时的,未来前景可期。
“运营商现今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信心不足。我见过很多人,总觉得自己用的是传统的架构、网络投资很多重资产运营、有太多人需要养活;向前看,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这些新名词不断出现。导致一边应接不暇,一边怀疑我们(通信行业)这些人是不是都不行了。其实这是不可能的,按照这个标准90%多的人类都会被淘汰,技术的就交给技术,但是商业逻辑还是会符合基本的经济规律。”他指出,运营商转型的第一步就是要树立起信心。
运营商的下一个红利在哪里?邹志磊以他先前提出的“三波市场理论”作出解答——信息产业的转型可以归纳为三波浪潮,第一波是在2000年以前,整个产业的发展以网络为中心,网络设备商一度成为市值最高的公司;第二波是从2000年到2015年,产业转型为以水平应用为中心,互联网巨头公司纷纷崛起。而第三波转型浪潮是在未来20-30年,产业发展将以垂直生态为中心,即“Go Vertical”。
“这次变革的核心是传统行业的升级,而非互联网的延伸。互联网将作为一个关键的要素嵌入到传统行业中,并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但互联网也好、云化也好,都只是工具和手段。”他笑称,在硅谷发现穿西服打领带的人又多了,“磨豆腐还是需要有磨豆腐的专业人士”。
“脏活、累活”才是竞争力
向智能社会的演进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巨变,ICT技术是智能社会背后最重要的基石。电信运营商在云时代、在推动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依然有着旁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联接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辛苦的“脏活、累活”,但基础性工作正是运营商的护城河、也是竞争力。邹志磊分析说,云是联接,而联接的价值与联接数量的平方成正比,140年以来,全球运营商用700万个物理基站和40亿芯公里光缆、130万公里海缆联接了全球70亿移动用户和8亿宽带家庭,这样庞大的通信基础设施不是搞几个无人机和气球就能颠覆的。
随着云由支撑系统到生产系统和AR/VR的兴起,高带宽(Gbit)、低时延(20ms)、超稳定的联接将成为基本要求,200公里就需要建立一个数据中心。从联接质量的角度出发,运营商亦将是发展云业务最好的合作伙伴。
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华为这样的基础设施供应商。到目前为止,华为在全球一共交付了268万个基站,即每3个基站中就有1个是由其建设的。从挪威朗伊尔城的“全球最北端”到智利威廉斯港的“全球最南端”、再到珠峰大本营的“全球最高处”,从冰天雪地的俄罗斯到菲律宾的热带雨林、再到纳米比亚沙漠地带,全球各地包括最艰苦的环境都留下了华为的足迹,其发挥的作用难以被替代。
云也是服务,建设云或许很简单,但应用如何上云才是最关键的。邹志磊介绍说,在政务云的实践中,工商/税务/公安打通、一号一窗一网、再到最后的智慧政务,都需要运营商与华为和合作伙伴做大量的工作、与局委办做大量的协调,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他还以东莞的情况举例,东莞目前网上有30万摄像头,每千人36台摄像头,美国平均每千人配备96台监控摄像头,按此比例东莞还需要增加50万摄像头;同时,工地监控、阳光厨房、美丽乡村、企业监控等各行各业的需求千差万别,需要整合:“从一片云到建设有雨的云需要大量的服务,这需要云服务商与企业hi-touch(接触),要充分融入当地社会,建立起强大的服务能力;另外,摄像头每年会有5%-10%的维修率,这么大的设备量谁来线下维护?全球运营商有500万员工,20万中心机房(Central Office),无数的营业厅遍布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城区,加上多年来的运维经验,这些都是运营商巨大的线下优势。”
云是变革:激发运营商活力
运营商的潜能超乎想象,但如何将之激发出来,并将现有的优势和竞争力变现为商业价值?唯有“站在云端看世界”的变革。一方面从架构、网络、运营、业务四个维度进行全方位重构;另一方面要勇于试错,在试错中培养云的思维。
邹志磊引用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胡厚崑在大会上的发言称:“制定云化战略不仅要大胆构想(Think Big), 更要小步快跑(Act Small)。也即是说既要制定长期的、系统的战略;更要从小处入手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循序渐进地建立持久的信心,要去尝试,不能在那儿等。”
“华为正由一家通信领域的公司转型为一家IT公司,行业遇到的问题、运营商遇到的问题,华为都遇到过。”他告诉C114,遵循小步快跑的理念,华为内部正在进行三朵云(客户方案云、体验云、知识云)的转型实践,已经带来了激发潜能、打破壁垒、重塑组织的效益。
三朵云从2015年初发展至今已有113个频道、6大社区、800多个专家办公室,打通了各个部门,员工在云上分享经验、树立品牌,建成了自发的学习型组织。
邹志磊表示,“我们今年的口号是‘1万小时’,也就是说要在云上待够1万个小时。云对人的挑战很大,关键是要试错、不断地试错,在试错的过程中大家的想法、思想慢慢的会转变过来。从华为的实践来看,大多数人都可以跟上这个时代。”
没有高度信任很难挑战未来
云已经从支撑系统逐渐变为生产系统,华为预计,到2025年将有85%的企业应用部署到云上。但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将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涉及的问题包括流程、组织、利益等,也涉及运营商、合作伙伴、行业客户三者之间的互动,信任必不可少。
“什么是信任?信任是积累,电信行业有着百年发展历史;信任也是责任:运营商是最有社会责任感的一类企业。信任是面向目标的一种坚持、面对利益的一种妥协,以及对于不确定的共同面对,这不是简单的契约所能概括。”邹志磊颇有感触地表示,没有高度的信任,很难去挑战未来。
今年3月的德国CeBIT展上,德国电信与华为联合宣布正式商用“开放电信云(Open Telekom Cloud)”,在这一创举的背后同样有着磕磕绊绊:“华为有华为的流程、德国电信有德国电信的流程,但是面对新的市场、新的技术、新的解决方案的时候,原来的流程就匹配不了,双方都要有所改变。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你也不改变、我也不改变,这个合作就进行不下去了。幸而双方有着超过10年的合作,彼此之间建立了充分的伙伴信任,尤其是高层的信任,可以去试错、可以去更改流程、可以更改组织架构,进而一起去和垂直行业客户建立信任,帮助解决他们的难题。”
云时代亦是个“生态为王”的时代,一家或几家企业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服务好客户需要运营商与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并且竞争态势也由企业与企业之间,转向生态与生态之间。
“过去是对手,现在会成为伙伴;过去是伙伴,现在会变得更加紧密。”华为认为,产业链各方将在云时代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从以往单纯的买卖关系演变为合作伙伴关系,进而形成一个个生态系统。
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C114中国通信网”的文章皆属C114版权所有,除与C114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单位外,其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联系021-54451141。其中编译类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系C114对海外相关站点最新信息的翻译稿,仅供参考,不代表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翻译质量问题请指正。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