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钉钉子”精神谋划和推进改革,切实解决好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如何改好的问题,做到考虑深、抓得准、推进稳。
——摘自2014年12月26日市委书记王良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的讲话
改革,一场继往开来的深刻革命,一条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
五年来,全市上下以“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的信心和韧劲,在改革中奋力起跑,驰而不息,直面改革热点,奏响改革先声。
有条不紊向“深水区”趟进——
200项重要举措
绘出改革路线图
坚持顶层设计与发展实际紧密结合、互相策应,是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
在充分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我市研究出台了《莱芜市全面深化改革重要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共确定了200项重要改革举措,为全市改革大业绘制了路线图,落实了任务书。
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年度工作要点细化分解为具体改革任务,研究确定重点推进的改革事项和特色改革事项。市委常委会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项重要政治责任和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有力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在认真执行全面深化改革清单的基础上,我市还按照“启动任务编号、落实责任挂号、完成任务销号”的工作流程,分别建立了领导小组年度工作要点、重点改革任务、中央和省试点、各部门单位考核指标体系等各级各层次工作台账,对每项台账均确定专人进行调度,定时汇总进展情况,同时,为确保各项落小落细落实,每项重点改革任务均明确1名市级领导牵头,落实牵头单位和相关责任单位,重点抓好改革推进的指导、协调、督查、落实四个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问题,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各项改革有条不紊地向“深水区”趟进。特别在行政服务效能提升上,我市积极稳妥探索“大水务”、“大绿化”、“大建设”、“大交通”等大部制改革,借鉴推广浙江“2号印章”、“最多跑一次”改革及济南“店小二”等创新做法,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从严开展“红顶中介”专项治理,打造了审批最少、效率最高、环境最优的营商环境。
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和群众的广泛赞许。新华社山东分社就莱芜市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我市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做法得到省政府重要领导的批示。去年全省改革创新交流研讨会在我市召开,我市推荐的基层党建“六个全覆盖”、新农合框架下“200元包住院”两个改革创新项目受到各级领导高度评价。
不断优化资源空间配置——
改革推动
137.52亿元投资落地生根
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关头勇者胜。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坚冰正在被打破,全面深化改革激流勇进。随着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一场深刻变革正在嬴牟大地迸发。
我市地域面积小,各区镇产业基础、发展条件各异。为此,市委市政府着眼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始终把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作为推进转调发展的重大议题,按照“高点定位、创新引领、突出特色、竞相发展”的思路,不断优化资源空间配置,着力提升重点园区发展水平。
针对农高区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深化改革创新、做大做强农高区的决策部署,将农高区管理范围由1个镇扩大到3个镇,管理层级由区级管辖提升为市级管辖,全面提升开发建设水平,积极争创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同时,鼓励高新区以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新的起点,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行职员制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今年,高创中心创客空间又被评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雪野旅游区在去年拓展发展空间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雪野湖为核心、茶业口镇和大王庄镇为两翼的发展框架,迅速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另外,经济开发区通过理顺体制机制,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泰钢不锈钢产业园加快发展,成为全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决定批准了《莱芜市钢结构建筑应用促进条例》,这是我市以地方立法形式,在全国率先制定的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地方性法规,为钢结构建筑应用和钢铁行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这更是我市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我市出台了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推动“去降补”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在大力发展钢结构产业的同时,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在去库存方面,研究制定了《关于促进全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对选择货币化安置的棚改居民每户给予5万元的奖励,对农民进城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每户给予5万元购房补贴,鼓励房地产企业将库存商品房转型为电商用房、人才公寓、养老服务场所等,全市房地产去库存工作成效明显。
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改革领域,行政权力简化下放,企业审批效率大大提高,我市简政放权的步伐不断加快。从“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基础信息“一表通”和并联审批“一本通”推行,到市级行政权力清单和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编制,再到实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网上中介超市”运行,日趋优化的政务环境不断为企业发展和个人创业化血化瘀、松绑清障。中德清洁能源小镇、80万吨冷轧不锈钢板材深加工、投资10亿元的济世药业、济莱高铁、大汶河生态环境治理……一个个打基础、利长远、促转型、惠民生的大项目、好项目正在莱芜落地生根、拔地而起。今年1—7月份,全市在建大项目共330个,投产项目106个,实际完成投资137.52亿元。这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快、好的关键支撑。
与此同时,金融创新试点改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农业农村改革等领域也都不断深化,亮点纷呈。
建立完善体制机制———
“十百千”发展目标
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让改革尽快落地,并迅速转化为发展的内生动力,始终是我市推进改革攻坚的基本考量。“近年来,为推进重点工作落实,市委成立了14个重点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分线作战,并重点探索、建立完善了项目建设提质增效机制、产业集群发展引导机制等10个方面的体制机制,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稳健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回想一年来的艰辛发展历程,市经信委负责同志对此深有感触。
特别是面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形势、新任务,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制定出台了“十百千”发展目标。“十”,就是突出抓好“双十”重大项目,靠重大项目来激发动力、支撑发展、带动全局。“双十”,即十大产业项目和十大基础设施项目。“百”,就是力争地方财政收入过百亿元,“千”就是力争GDP过千亿元。
实现“十百千”目标,有着极为特殊、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意味着莱芜的发展将跃上新台阶、进入新阶段,意味着我市在区域竞争中将占据有利地位。为加快推进“双十”项目,我市建立完善指挥部体制,市里成立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做好指导督导,每个项目都成立推进指挥部,明确分管市领导、推进市领导、牵头推进单位、责任单位,明确建设内容、工作进度和时间节点,调动市区镇力量,集中各种资源加快推进,确保尽快取得实效。
改革推进一小步,发展前行一大步。改革激发的新动力、新活力正充盈到经济社会肌体的每一个细胞,并迅速裂变为经济发展新优势。1—7月份,全市工业利税、利润大幅增长,工业利税增长154%,利润增长219%,十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纳税分别增长29.5%和56.9%;税收、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较快,财政收入中税收占比达到75.52%,高于去年全年2.4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74个百分点。结构指标方面,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2.51%,比年初提高1.15个百分点。
人民,始终是改革的核心词。中小学大班额消控、供水安全保障、农村户厕改造、城乡低保标 准提高、城乡生态绿化……一项项民生改革实事的落地生根,化作一股股暖流,温暖着万家、传递着幸福。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