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教育惠民的永恒“温度”
“没有小火炉,教室里咋还这么暖和?”2014年11月17日,我陪同记者到城乡学校采访师生取暖情况,走进村小的教室,记者油然生疑的一幕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从事教育文字宣传,我与媒体记者到基层学校采访是常有的事。每到冬季,市民取暖特别是学生取暖问题媒体很关注。这次我心里“有底”,没有以往的“心虚”:这一年中小学取暖告别“小火炉”,实现全覆盖,取代村小“小火炉”的,是安全、环保碳纤维电热器。村小校长乐呵呵地给记者算经济账:原来小火炉取暖,每间教室每天大约烧七八十斤炭,一天下来将近30元,现在用碳纤维电热器取暖,一天的电费也就八九块,每天省2/3的费用。“不仅节省了资金,更重要的是安全、环保,学生和家长都很满意。”校长一席话让人倍感温暖。
这一年,除了让师生和家长高兴的“取暖全覆盖”,还有同样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校车“村村通”。2014年12月底,我再次与记者采访校车村村通。一位初三学生家长见面就夸:“校车村村通是政府给咱农村人办的一件大善事。以前因为做生意,顾不上接送孩子,只能让孩子住校。现在有了校车,孩子不但可以天天回家,还不用担心安全问题,省了不少心。”家长的一句省心,是全区一万余名学生家长的心声,也为市、区政府点了“赞”。当时,为解决校车谁来买、谁来运营和谁付车费等问题,区委、区政府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营,部门监管,规范管理”的运作模式,采取分步开通的办法,线路成熟一条开通一条。在运行费用上,政府补贴一点、学生家长承担一点、营运公司让利一点。根据运营成本核算,每生每天乘车上下学往返需11元,其中学生只需承担5元,市、区级财政则平均承担其余6元,校车管理服务公司在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微利运行。当年,全区投入专门“大鼻子”校车100余辆,乘运学生达到1.1万名。
像这样的实事,教育上每年都有,政府每年都办,温暖着师生与家长的心。2015年,针对部分农村小学课桌凳陈旧的现状,区里结合“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计划”,为各镇(街道)两中心以外的农村小学、教学点全部更换可调式课桌凳,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身高的学生使用,纠正不良坐姿、预防近视。这一实事被师生们亲切地称为“健康桌椅更新工程”。年内共为50余所农村中小学,配备可调式课桌凳1.28万余套。到学校采访,一名三年级学生这样哼唱《小儿郎》:“小么小儿郎,背着那书包进学堂,来到新教室,崭新桌椅心敞亮……”我将其作为引题写出新闻稿《新桌椅恣了上学郎》,刊发在《莱芜日报》上,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2016年,区委、区政府继续向教育发力,把城镇中小学“大班额”消控建设工程、农村小学健康饮水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同年9月1日开学,所有农村小学的师生喝上了健康纯净、温度适宜的放心水。到村小采访,听到的是师生、家长的赞叹。“喝开水担心学生烫伤,喝冷水又怕学生闹肚子,现在用上直饮水,问题一下子解决了,政府办的实事就是好!”校长们这样讲。“这几年学校变化很大,新盖了教学楼,学生饮水用上了直饮水设备,上下学乘坐校车,政府对教育既重视又见效,件件办在了咱老百姓的心坎上!”家长们这样赞。今年,市、区继续把城镇中小学“大班额”消控工程、园所建设等列入为民办的实事项目,翻开了教育惠民的全新一页……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我亲历着、记录着、梳理着教育上的实事好事:从国家层面的“两免一补”等学生资助惠民政策、教育改革举措,到地方上的校舍安全工程、解决大班额问题、园所建设等一系列实事,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一桩桩,一件件,散发着教育惠民的永恒“温度”。(吴其林)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