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南 > 聚焦莱芜 > 正文

小庭院里唱脱贫大戏

文章来源:人民政府网
字体:
发布时间:2017-12-04 09:50:41

11月20日,辛庄镇侯家台村,杨晓娟家温暖的前出厦里,71岁的贫困户李清菊和4个家庭妇女一边说笑,一边组装节水管材。记者看她的工资,从10月11日到31日,548.76元。“这个活喘气匀活,累不着,很适合俺老年人干,挣一点买馍馍就花不了。”李清菊很满意。

 

“辛庄镇半数以上的贫困户是老弱病残。立足这一实际,我们发挥种植、养殖、手工艺品加工等优势,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和扶贫车间建设,让贫困户利用庭院等方寸之地,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简单劳动,获得收益,从而脱贫致富。”辛庄镇党委书记曹卫锋说。

 

特色养殖助脱贫

 

在侯家台村秦利香家,一排排兔舍中是一只只雪白的獭兔。作为帮扶主体凤华家庭农场的经理李凤华正在这里查看兔子的长势。

 

秦利香家中有三个老人,年纪大了,都是贫困户,秦利香为老人代养兔子,现存栏80多只母兔、8只公兔。

 

“今年由于种种问题,急急忙忙卖了上千只,每斤只卖了7.5元,当时的市场价是13.5元,要不今年能卖两三千只兔子。”秦利香至今说起来都觉得可惜。

 

李凤华说,21只母兔、3只公兔为一组,一只母兔能产45只小兔,一般70多天出栏,一组獭兔年纯利四五千元没问题。

 

脱贫攻坚以来,辛庄镇根据贫困户的需求意愿,与三黑牧业、峰祥牧业黑山羊原种场合作,将1.8万元的黑鸡养殖和8.8万元的黑山羊养殖,与贫困户结成对子,并有效探索了黑山羊领养、代养模式。从去年开始依托凤华家庭农场,让贫困户庭院养殖獭兔增收脱贫。目前共帮扶了8户养殖户,养殖獭兔3000多只,预计年底可增加经济收入9万元。

 

特色种植助脱贫

 

11月10日,收获完自家的黑木耳,侯兆荣又来到刘家余的木耳大棚里打零工,干一天50多元,能干六七十天。

 

今年59岁的侯兆荣,原先在外打工,后来两个眼睛动了手术,看不清,便没法外出打工了,正好村里组织养黑木耳,他在镇扶贫办的帮助下,贷了5万元的“富民农户贷”,在一片树林里养了1万多袋,今年共收获800多斤干木耳,收入2万多元。

 

“养木耳不孬,平时光洒洒水就行,不累。”侯兆荣说,“明年计划再上1万袋。”

 

刘家余是荣兴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作为帮扶主体,他带动了周边村二三十户养殖平菇,后来由于平菇价格不稳,又改成养黑木耳。现在他又在侯家台租地50亩建设40多个大棚,生产木耳菌包出口美国,能安排五六十人,每人每天可收入50元。“下一步,贫困户愿意包棚的话,可以承包大棚,保证一个棚一年能有1万元的纯利。”刘家余说。

 

除了黑木耳,辛庄镇还引进了高产花生示范田项目四处,让贫困户跟着学,跟着做。同时今年新发展了宝葫芦种植、林果采摘等,迎合了当前消费者需求。

 

特色加工助脱贫

 

走进桑响泉村桑士太的家,他坐在用编织袋做成的简易蒲团上,用手支撑着一点点挪动身体。今年63岁的他1989年出了车祸,原本富裕的生活逐渐陷入贫困,前几年翻盖房子又欠了9万元的账。

 

生活的重负并没有压垮他。一开始,他买了三轮车,干了17年“摩的”,“摩的”取缔后,他又琢磨起别的门路。去年,他自学了糖葫芦加工,加工了1000多斤山楂。

 

今年6月,镇扶贫办给他介绍了个项目:为高新区一企业加工吨包的绳系。桑士太拉了来,分到各户加工,加工一把绳子能挣8元钱,他提取1元的加工费。“山楂加工能干6个月,挣万数元,编绳系一个月能挣千余元,今年还了1万多元的账。”桑士太笑着说。他的残疾人专用车每次只能拉50多把绳子,他正盘算着怎么才能想办法多拉点货,多挣点钱。“目前,全镇扶贫项目涉及缝纫、服务、吨包加工、蒜米加工、节水管材组装、花瓶粘贴、艺术葫芦等,一级、二级服务网点23个,2100多名老弱病残弱势群体,不出家门就能挣钱,其中有370个贫困户,共490多人,通过自身努力已经实现脱贫。今年全镇剩余562个贫困人口,可全部脱贫。”曹卫锋充满信心地说。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