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7日,中央文明委隆重召开表彰大会,正式公布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我市荣膺“全国文明城市”殊荣。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全市人民参与其中,改变城市面貌,提升自身素质,弘扬城市正能量———为城市播下文明的种子
回望2017,每一个日月更迭都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一次云长云消都记录着城乡的变化。在您的身边,有多少感动故事让您回味无穷,有多少本土热词让您念念不忘,那些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口述能详的新闻事件,究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新岁旧岁之交,盘点一下莱芜“高大上”(高荣誉、大项目、上水平)的项目。
核心阅读
全国文明城市是我国含金量最高、综合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城市品牌。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意味着我市社会文明程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意味着我市综合发展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层次,意味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于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奋勇前进的昂扬斗志,在新时代践行新理念、建设新莱芜、实现新目标,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全市人民收获的不仅是荣誉,更振奋了精神,激发了动力,凝聚起砥砺奋进的强大力量。
顶层设计
要全民动员,牢固树立“创城为民、创城惠民、创城靠民、创城不扰民”的工作导向,扎实做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的工作,精心设计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创建平台,努力形成处处都是创城之地、天天都是创城之时、人人都是创城之力的良好局面。
———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良
培厚文明土壤需要人人参与
如果说“创城”是一部是一部气势恢宏的交响曲,那么市民的参与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声部。市民是城市的主体,也是城市文明的受益者。他们发自内心的支持和参与,成为莱芜创城工作的活力源泉。
创城以来,莱芜市民的整体素质尤其是文明意识有了明显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先进典型,全社会向上向善、干事创业的正能量不断汇聚。
在我市创城迎测的关键时刻,一位市领导收到一张5000元的汇款单。汇款单上并没有署名,只是留下了一句话表示要把这笔钱用于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匿名捐助”的举动就像蒲公英一般,微风乍起,就吹落在城市的每一片土地上,种下点滴善缘,召唤出更多的凡人善举。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群人到一座城,道德的力量在增长,文明的力量在传递。道德模范、草根英雄的不断涌现,让文明道德之光洒向莱芜的每个角落,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氛围悄然形成,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平凡壮举,诠释和展示出的正是全国文明城市的内涵,激发出全体市民心中的真善美,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典范。
近年来,我市把擦亮“大爱莱芜”文明品牌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持续开展四德工程、“五个养老”孝德工程、莱芜好人等评选活动,营造了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社会氛围。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大爱莱芜”道德建设品牌已逐步成为当代莱芜人的价值追求,成为莱芜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为莱芜市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提供了坚强有力的道德支撑。
没有文明的市民,就没有文明的城市。因此,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奋战誓师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把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贯穿到文明创城的全过程各环节。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挖掘用好莱芜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深化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开展向齐鲁时代楷模王守东、陈明利学习活动,大力弘扬“诚信、创新、和谐、奋进”的莱芜城市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更为难得的是,莱芜创城工作充分调动起了全市各级干部群众合力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机关干部职工靠在一线真抓实干,广大群众对党委政府集中整治城乡环境秩序十分支持,积怨已久的问题得到治理,有效促进和带动了其他各方面工作,其成效和意义远远超过了创城本身。
“后创城时代”,莱芜城市文明的良好局面如何巩固和提升?可喜的是,创城常态化已经成为政府和全体市民的共识,在城市文明之路上,莱芜还将继续前进。“我们要发扬坚定信念、不懈奋斗、一心为民、扎实奉献的创新精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续抓好民生改善的实事,社会治理的难事。”2017年11月18日上午,在莱芜市召开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总结大会上,市委书记王良的话掷地有声。
文明创建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只有逗号,没有句号的永恒课题。荣誉既是过去努力的结晶,更是未来前行的动力。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