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初春时节,一场小雨不期而遇,记者随莱城区羊里镇扶贫办工作人员来到北三官庙村。走进贫困户张志河家的院子,3间水泥拱棚,上面盖着厚厚的保温垫,掀开门帘子,弯腰进去,只见中间是一溜平土地,像是擀过的一样,一侧是排水沟,还有一台抽水机井。“3个棚,分属3户人家,我们去年能脱贫,全靠这棚里产的蒜黄。”张志河笑着说。
今年61岁的张志河,4年前被查出双侧股骨头坏死,为了做手术东拼西凑,欠下了6万元的债务。虽然免于残疾,但是干不了重活,全家人的担子落在他妻子身上。“家里的3亩地种大蒜,这几年行情不好,忙活一年也就挣个七八千元。”张志河说。他还有个女儿,在北京读研究生,虽然每年有助学金和奖学金,但生活费仍需供给,每次去上学,家里人都一筹莫展。
转变从去年1月开始,当月,羊里镇开展精准扶贫“回头看”,北三官庙村包括张志河在内的20户人家被建档立卡成为贫困户。为了帮助他们尽快脱贫,镇政府决定依托隆运蔬菜种植合作社,采取“政府+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发展庭院经济种植蒜黄。“建棚、打井、种植、管理、收货,我们全包,你们只负责浇水,在家里坐着就把钱赚了。”隆运蔬菜种植合作社理事会长玄增福说的一句话,让所有的贫困户放下了后顾之忧,大家都盼着能早日种上蒜黄。
然而,工作时却遇到了不少困难。“按照‘一户一棚’的原则,很多贫困户的庭院面积不满足种植蒜黄条件,还有灌溉、排水存在困难,会对邻居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羊里镇扶贫办主任张承修说。经过入户考察,北三官庙村16户贫困户当中,只有张志河一户满足条件,同村贫困户要么院子太小,要么打不了机井,这把他们愁得吃不下饭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镇政府采取了“多户合一”的方法,让有条件的贫困户承担周边几户贫困户的种植工作。经过测算,张志河家的院子能建设两个30平米和一个20平米的拱棚,这样一来,另外两户贫困户就“沾了光”。“余下的13户,我们把拱棚建在合作社种植基地上,由合作社全程负责管理。”张承修说。通过这种方式,北三官庙村的所有贫困户都享受到了“庭院扶贫”的政策优惠,实现了“一户一棚”。
去年10月到今年2月,张志河院子里的3个棚,出了5茬蒜黄,合作社每茬按500元进行收购,他们每户赚了2500元。“除此以外,我们在合作社的入股,每年还能分红500元,妻子在冷库加工蒜薹,每年收入1万元左右,日子越过越红火。”张志河说。
除了庭院扶贫,去年羊里镇还通过合作社务工、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让贫困户吃上“扶贫套餐”,全镇1522名贫困人口顺利实现脱贫。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