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南 > 莱芜名人 > 正文

为献身新闻事业的魏凌冰

文章来源:俺莱芜有
字体:
发布时间:2016-07-23 09:32:30

魏凌冰原名魏凌业,1920年生于口镇东街村一个耕读继世的书香门第。从6岁起,便被送进学堂接受教育,在本村一直上到高小毕业。其聪颖好学,品行端正,而且文才横溢,深得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赞誉,这为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17岁的魏凌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曲阜师范(现曲阜师范大学的前身),从此便告别双亲走上了漫长的求学之路。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他和部分同学一起,千里迢迢到环境相对安定的四川继续求学。他先是就读于滋阳乡师范,后随学校迁到四川国立第六中学,高中毕业后又顺利升入四川大学农业经济系深造,成为当时东街村屈指可数的本科大学生。

在四川国立第六中学求学期间,魏凌冰就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接触进步青年,他与小说《红岩》中的江竹筠即江姐的原型系同班同学。受其影响,1945年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四川省会成都,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青年协会。他积极参加反蒋运动,为争取民主自由奔走呼号,因此成了国民党反动派黑名单上的人物。敌人数次搜捕,都被他化险为夷。19492月,魏凌冰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他同另一名党员一起动员国民党第十六兵团副司令曾甦 元率部起义,为解放大西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全国解放后,组织上考虑到他对革命有功,又有大学文凭,任命他担任某县县长,但他对功名利禄毫无兴趣,便婉言谢绝了组织上的好意。他考虑自己曾长期做宣传工作,又喜欢写文章,即选择了记者这个平凡而又高尚的职业。从19501月直到1984年离休,魏凌冰一直在新华通讯总社或分社任记者、编辑、翻译,期间他四处奔波、笔耕不辍,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新闻稿件,一举成为新闻界令人瞩目的佼佼者。因此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在选派驻外记者时,他便成了最合适的人选之一。1953年至1956年受新华社派遣,他在哈尔滨外语专科学校学习英语,为出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1958年,魏凌冰受党中央之命任新华社驻布加勒斯特分社首席记者,任职7年中,他不辱使命,准确传达党中央的对外政策,及时报道罗马尼亚发生的重大事件,出色地发挥了党的喉舌作用,曾多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回国后,他被升任新华社四川分社主任记者、新闻研究所所长。

魏凌冰是新华社资深记者,离休后完全可以过清闲安逸的生活。但他却时刻想着新闻事业,发挥晚年的余热。1984年他离休不久,新华社成都分社在重庆举办了一个新闻记者培训班,他不顾自己体弱多病,自告奋勇,担任辅导员,并且不要社里一分钱的补助,在成都分社传为佳话,被新闻界的同行称为老当益壮的“事业迷”。

凌冰老人非常关心莱芜的教育事业。1997年,他回莱芜探家,第一天就考察了莱芜十七中、凤城高中、实验中学;第二天又到莱芜二中、口镇中心中学、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进行了参观。他对莱芜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凌冰老人对革命事业鞠躬尽瘁,贡献颇多。他忠于事业,热爱生活,高风亮节,堪称楷模。2008926日,老人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8岁。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