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明胶勾兑出的食品,不仅卖相好而且保质期长、成本也会大幅度降低,于是许多卖家为了逐利而选择制假造假,而在国家卫计委公布的食品添加剂“黑名单”中,工业明胶榜上有名。其中有毒重金属铬容易进入人体,蓄积后有致癌性。
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与安全,餐桌安全是群众生存最基本的保障。然而,近年来,毒大米、毒面粉、剧毒农药蔬菜等等千方百计流入市场,混进百姓餐桌,其危害不言而喻。而辽宁营口此次查获的有毒食品案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用工业明胶当佐料喂给群众,而这种“食品”竟然“畅销”三年无人察觉,在越来越严格的食品犯罪打击力度下,仍有人为了获利铤而走险,这到底是为什么?是谁为“黑心食品”打开了“方便之门”?
上亿元的有毒有害食品被制造出来,凸显了多头监管存在漏洞。一方面因为“黑心作坊”具有隐蔽性和流动性的特点,而且互不相连,即便是突击检查或接到群众举报后迅速行动,也有可能因为查处的有毒原料少、成品少而起不到重要作用。甚至有些不法商贩看公安部门要来了,把锅一藏,违法违规材料顺着下水道冲走,就很难找到证据。再加上相关检测技术不精良、检测不精准等等问题的存在,确实给监管和查处增加了难度。
但是,这并不证明监管和相关单位就有妥协责任的理由和借口。3年的时间,上亿元的有毒食品,就算再难,只要一点一滴的努力,实打实的监管到位、稽查到位,又怎么会出现如此令人触目惊心的问题?这些有毒有害食品生产销售与工商、食药监多个部门各司其职却都有缺位密不可分。
食品安全应当警钟长鸣。工商、食药监等单位在严格监管的同时更应该通力合作,不能互相推脱责任,要让该受的处罚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多头治理”的作用,让“黑心作坊”和制假售假者无处藏身。在提升监管力度的同时,在立法方面,更应该加大处罚力度,加大刑罚成本,要拉长处罚的“战线”,不能搞一案一处,交罚款了事,更应该加大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处罚力度,增加违法所耗费的成本,用法律法规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