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8月3日《人民日报》称,陕西勉县在征集新地名的通告中附上了暂时拟定的地名“定军山市”。由此,改地名的事件又引起了广泛热议。记者了解到,西部一个县改名时单是更换章、印、匾就会耗费百万,而甘肃天水的两个区更名,共改3字,花费却高达两百多万,其中麦积区虽已经更名十余年,但在本地人看来,还是北道区。
一个县单是换印章牌匾就花上百万元,改地名甚至动辄上亿?乍一看,让人难以相信。但是掰指一算,又确实如此。更改地名前后可能只是几字之差,但落到日常生活中,牵涉面却甚广。这样看来,改地名确实是一个伤筋动骨的大手术,但是,这项大手术却不一定带来好疗效,甚至还带有系列后遗症。
作为表称地点的文化符号,地名重在地而非名,如果为名而改,为利所驱,而不去关注地区本身的发展,将希望寄托在成本不菲、耗费繁大的“换脸”上,不仅不能带来预计效益、衍生相应的附属价值,还会致使本身元气大伤,难以恢复。
再说,做手术之前还得签同意书呢,如果在没有当地百姓的认同情况下就做出改名决策,不去考虑手术失败的风险,也不考虑患者适应情况,过于急功近利而不务实,就是当地政府一味追求政绩的变现。对于百姓来说,改地名不是喜事,反是麻烦事,不仅是心里认知上的不习惯,还会带来不少的“连锁反应”,身份证、户口本、等东西都要更换,平添了许多烦恼。
虽然也有许多“改名手术”的成功案例,但它们的成功绝对不是盲目改名所致,如荆州、襄阳,它们的改名体现的是大家对这拥有历史底蕴、承载世代记忆地名的怀念,而并非其名字本身。然而有些地方就只是眼红这些成功案例带来的经济效应,不认清自身条件,跟风改名,追求外在的“花架子”,却不知、这一时的新鲜时髦带来的或许是持久的伤害,不仅没有提升经济,反而会受到人们反感,将好好的老祖宗留下的记忆给糟蹋了。
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提升知名度、发展经济不应只靠改名“单刷”,而是本身就有“硬本事”,在充分挖掘利用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的同时,提升自身各方面魅力,完善硬件措施和软件标配,发展优势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吸引游客、发展经济。如果一味的依靠“改名手术”的方式换汤不换药,是带不来真正的好疗效。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