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城市干净、卫生,一尘不染、绿树成荫。而“创卫”无疑是快速提升城市卫生水平、“宜居指数”的一条捷径。按理说,群众应该对“创卫”举双手赞成才是,可为何济宁市任城区公职人员突击“创卫”,却遭受群众的冷嘲热讽呢?
其实在读懂群众的态度之前,我们不妨先考量一下, 谁是“创卫运动”的受益者?对普通公务员而言,运动式“创卫”意味着,既要干好本职工作,又要提着笤帚去“扫大街”。工作量大幅增加,运动期间没有节假日,且不会有任何附加福利。显然,普通公务员并不是运动式“创卫”的赢家。
据报道,济宁市任城区为“确保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暗访考核”,发动了全区“各级各部门立即进入临战备考状态”。而公务员“扫街”,正是动员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不难发现,在常态下任城区的卫生是不符合“创卫”标准的,相关部门通过强力管制,公务员突击维持,才使其暂时符合验收标准。常态下卫生不达标,运动期间生活受管制,运动过后卫生状况迅速下降,显然运动式“创卫”带给普通市民的“伤多益少”。如此群众会支持“创卫运动”么?
那么,谁是运动式“创卫”的真正赢家呢?无疑是地方官员。一则,目前在评价官员政绩的指标中,除了看GDP等经济数据外,还很看重诸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因此,“创卫”成功就是对仕途重要加持,让部分官员趋之若鹜。这也让许多官员脱离实际,强行启动运动式“创卫”。二则,“创卫”也能让地方争取到一些连带项目,获得上级拨付的特定财政资金。既能在项目上捞好处,又能获得政绩加持,相关领导何乐而不为呢?
言及于此,为何“创卫运动”让普通公务员怨声载道,令群众沸反盈天,而相关领导却坚定不移的推动,已不言自明。但必须要指明的是,运动式“创卫”只能暂时性达标。由于缺乏长效机制,在相关领导兴趣转移之后,卫生状况会立即“泯然众人矣”,这样的“创卫”其实只是折腾。因此,给运动式“创卫”踩一脚刹车,刻不容缓。
说到底,群众对“创卫”双手赞成,但对运动式“创卫”却强力反对。而要给“创卫”运动踩刹车,相关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大随机性考察,经常“回头看”,不让突击式“创卫”蒙混过关。另一方面要将更多的评判权交给群众,让“创卫”指标接受群众监督。唯有如此,运动式的“创卫”折腾才能真正绝迹!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