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南 > 时政新闻 > 正文

汇聚新动能 推动新跨越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17-10-20 15:07:08

全市各级各部门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必须清醒认识莱芜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责任感、紧迫感,牢固树立“大干小困难,小干大困难,不干更困难”的意识和决心,坚决把加快发展作为莱芜最大的政治、最紧迫的任务、最根本的出路,扭住发展不放松,咬定目标不懈怠,坚定信心不动摇,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扎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坚决打赢转型升级攻坚战,奋力开创莱芜发展新局面。

 

——— 摘自2017年2月17日市委书记王良在中国共产党莱芜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五年的时间,在历史长河中如同白驹过隙;在莱芜的发展历程中,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市这五年———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等指标增幅保持全省前列。

 

三次产业比由6.7:60.6:32.7调整为7.8:50.2:42,非钢产业产值占比由44.3%提高到6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由14%提高到21.4%。

 

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3.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06%、10.65%。4.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的77.9%。

 

结构更优,步子更轻

 

——— 我市转调步伐不断加快,非钢产业产值占比提高至61%,一钢独大成历史

 

莱芜因钢立市,钢铁产能最高时超过2000万吨,产值占比达到七成。2008年,钢铁市场形势下滑,让一钢独大的莱芜备受冲击。

 

转调之路势在必行。“十二五”期间,我市提出,钢铁和非钢产业“两翼齐飞”才是符合莱芜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围绕基础较好的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与医药等非钢产业,我市提出了“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市委市政府围绕“建链、补链、长链、强链”,重点抓好协调推进和指导服务,每季度一公示,全力推动产业发展。

 

推动十大产业振兴提升,进而带动全市经济加快实现转调发展,这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抉择,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全市上下牢固树立“产业兴市、产业强市”理念,咬定产业发展不放松,锲而不舍,接续奋斗,积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坚决打赢了产业振兴提升这一新时期的“莱芜战役”。

 

阿尔普尔节能装备公司就是十大产业振兴提升政策的受益企业之一。公司成立仅3年,就成为国内空气能行业翘楚。公司董事长吴卫平说:“今年仅靠京津冀煤改电项目,我们就击败一些巨头企业,订单总额超过20亿元。”

 

非钢产业崛起的同时,传统钢铁行业也在悄然转型。莱芜在淘汰钢铁落后产能基础上,出台政策扶持不锈钢、特钢发展,让传统支柱产业强筋健骨。泰山钢铁集团淘汰普通大路货后,新增80万吨冷轧不锈钢板材深加工项目,一年可实现销售收入95亿元。2016年,全市钢铁年产量降至1700多万吨,产值却比前一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

 

为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莱芜成立“困难摸排消”工作组,上门为企业解决问题。一年多时间共摸排问题226个,累计办结172个,很多企业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得到解决。

 

2016年,我市非钢产业产值占比由5年前的不足40%提高至61%,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科技驱动,创新引领

 

——— 产业结构优化,发展质效提升,新动能不断汇聚

 

科技创新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钢铁形势持续低迷的现状,市委市政府统揽全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企业抢抓“工业4.0”、“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机遇,大力集聚创新人才,加大科技研发和技术改造力度,着力拉长产业链条,加快培植新增长点,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量变催生质变。目前,全市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45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49%,位居全省前列。积极实施“5158”产业人才具体工程,引进院士、泰山学者等高端人才6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增加值296亿元,增长6.4%,非钢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9.8%,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到19.7%,分别提高3.3个和1个百分点。从更深层次看,我市产业融合度进一步提升。其中,既有一、二产业融合,比如以万兴食品、泰丰食品等企业为代表的农产品工业化加工;也有一、三产业融合,如农业与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服务业融合,催生出以嬴泰田园、世明农业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型农业形态;也有二、三产业融合,像泰达车库、莱钢钢结构等为代表的制造业企业内部服务和制造业产品相关的外部服务;还有“新六产”,像万邦食品有限公司业务涵盖山楂种植、加工、互联网销售等环节,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膨胀,正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支撑、新引擎。

 

去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接近170亿元,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突破60亿元、生物与医药产业产值接近50亿元。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创新应用,各产业领域内部不断催生出诸多新业态、新模式。在工业领域,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培育了力创科技、环球汽车零部件等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为实施智能化升级打造了模板,提供了标准和经验;在服务业领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软件研发、金融创投等新兴业态。在电子商务方面,加强电商平台建设,规划建设了颐高电子商务产业园、雪野电子商务基地等园区,集聚新业态发展。在软件研发、金融创投产业发展方面,依托雪野旅游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规划建设了雪野生态软件园和雪野金融小镇,目前已有美国甲骨文、新联合众、中泰证券财富管理中心等30余家企业入驻。

 

日积跬步,可至千里。如今,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为2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6%,居全省前列。专家在评价当今的莱芜时说:“莱芜产业变了,结构轻了,步子快了。”

 

对外开放,拓展格局

 

——— 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以开放促发展提质效

 

在莱城工业区,奔速电梯迅速占领国内市场,并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逐步拓展东南亚、环黑海、中亚、西亚等周边国际市场,在国内外叫响了“中国电梯、莱芜制造”的跨国品牌。

 

在高新区,山东威马泵业股份有限公司将自主研发制造的“拳头产品”无杆智能采油整套设备卖给了美国德克萨斯州的熊溪油田,实现走出国门,名利双收。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大局中,莱芜奋勇争先,努力抢占先机。

 

开放,是通向繁荣富强文明的必由之路。五年来,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一批批高端项目落地生根、一个个特色产业竞相成长、一家家企业上市挂牌……以从未有过的开放胸襟,展现出一幅极具自身特色的开放宏图。

 

对外开放拉动作用不断提高。2016年全市出口额64.8亿元,同比增长19.1%,居全省第3位;出口产品结构逐步优化,机电类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明显提升,达到14%,较2011年提高7.8个百分点;外贸市场不断扩大,特别是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机遇,引导支持企业“走出去”,积极发展“跨境经济”。目前全市有189家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40多个国家、地区开展投资合作和经贸往来。

 

外贸出口增长迅速。2016年进出口总额完成112.57亿元,出口64.80亿元,增长19.1%。外贸企业队伍不断壮大。2016年末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304家,新增15家。全市进出口市场达到151个国家和地区,新增7个。实际利用外资快速增长。2016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6个,年末外商投资企业达到74家,比上年新增28家。实际利用外商投资10.33亿元,比上年增长25.19%。国际经济合作继续深化。2016年实际境外投资达到2145.5万元,比上年增长55.9%。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