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山东省环保厅便马不停蹄地晒出了2017年山东“气质”成绩单。
据全省155个省控及以上站点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山东“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平均为275.4天,同比增加26.5天;全省重污染天数平均为14.9天,同比减少8.2天;4项大气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浓度同比改善13.6%、11.7%、31.4%、2.6%。
具体而言,山东“蓝繁”天数增加最多的是德州市,同比增加58天;增加最少的是威海市,同比增加3天,但威海今年“蓝繁”天数已累计达到362天,天数总量全省第一。
重污染天数有14个城市同比减少,减少最多的是枣庄市,同比减少22天;泰安市同比增加3天。
就4大主要污染物来讲,山东PM2.5、PM10、二氧化硫3项指标17个城市均同比改善。其中,PM2.5平均浓度改善幅度最大的是济宁市,同比下降23.3%,改善幅度最小的是潍坊市,同比下降9.2%;PM10平均浓度改善幅度最大的是德州市,同比下降16.3%,改善幅度最小的是莱芜市,同比下降7.9%;二氧化硫平均浓度改善幅度最大的是聊城市,同比下降41.9%,改善幅度最小的是滨州市,同比下降17.9%。二氧化氮9个城市同比改善,改善幅度最大的是威海市,同比下降15%,青岛、日照、临沂、泰安、滨州、菏泽6市同比恶化,恶化幅度最大的是菏泽市,同比上升8.3%。
此外,上一年中,山东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6.15,同比改善8.8%,全省17市均同比改善,其中,济宁和德州改善幅度最大,为11.5%,改善幅度最小的是滨州市,为2.8%。
这份“气质”成绩单为山东2017年大气污染治理画上了一个蓝色的句号。
事实上,作为工业大省和煤炭大省,山东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曾面临巨大压力。
2016年,山东PM10、PM2.5浓度分别位列全国倒数第4和第5位,作为省会城市的济南,在第一阶段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重点城市中位列倒数第9,而未列入排名的德州等地市大气环境质量则相对更差。
而且,山东的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机构单一等问题比较严重。
资料显示:山东传统工业占全部工业的70%,重化工业又占70%,山东省的一次性能源以煤炭为主,占比超过70%,且煤炭消费总量高居全国首位。这样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更是加大了山东大气污染治理的难度。
但有压力才有动力。
2017年3月28日,山东出台《山东省<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实施细则》,明确“散乱污”企业清理取缔工作和完成时限。经过整改,截至12月20日,山东17市共排查出“散乱污”企业85144家,已完成整治84944家,完成率99.77%。
2017年4月7日,环境保护部强化督查组进驻山东,重点对7个传输通道城市大气污染防治进行督导检查。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省长龚正等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提出要求。省环保厅党组给每一位市委书记、市长写了信,要求加强自查自纠、即知即改、立查立改。
针对国家强化督查问题率居高不下的情况,山东省环保厅自2017年6月28日起组成7个督查组,对7个传输通道城市开展为期9个月的大气省级强化督查,切实降低问题发生率、提高整改销号率,改变被动局面。自2017年10月起,调整7个省级督查组为17个督查组,下沉17市进行督导,确保省委、省政府部署落实到位。
2017年7月22日,山东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动员大会召开,会上明确提出在10月底前完成规模以下的燃煤小锅炉“清零”工作。据悉,截至12月20日,全省17市共排查出应于今年淘汰的燃煤小锅炉38953台,已淘汰38953台,完成率100%;其中,7个传输通道城市排查出的15704台燃煤小锅炉已于8月底全部淘汰。
事实上,上述措施只是冰山一角。
除此之外,山东还采取生态环境赔偿,“外电入鲁”,建立省、市、县三级联网的污染源双随机动态信息库等一系列措施,严防大气污染。
通过整治,山东“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由过去的“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雾霾、口罩逐渐从人们的话题中淡去,“泉城蓝”“淄博蓝”等成了人们生活的新常态。
只是,这一常态能否在未来延续,仍需各方共同努力。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