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秋天,一个面容清瘦、气度不凡的中年人,出现在浙江武义县的俞源村。他站在村前的小丘——梦山冈上,俯瞰周边地形。此时正是稻谷成熟时节,但眼前却是满目疮痍,看得出田野刚刚遭受了一场洪水袭击。他紧锁眉头,不时地用手中罗盘定下方位,由一个叫俞涞的本地人做好记录。
这个中年人,就是日后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刘基,即赫赫有名的明朝国师刘伯温。当然,在风水达到顶峰的明代,他的另一身份是最负盛名的风水专家。原来,世居此地的俞涞是刘伯温的好友,眼看着村子屡遭水患,赶紧邀请学识渊博的刘伯温对俞源村进行一次风水“诊断”。
风水师,亦是古代中国的规划师。在原有山水条件的基础上,刘伯温将整个村落设计成“太极星象”格局。他认为此地溪流太直,易将村落气数泄尽,于是将溪流设计成“S”形。正如明代李国木所编《地理大全·山法全书》卷首所云:“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大致意思是,水源进入村落,应以环抱曲流为佳,不宜直来直去。经过刘伯温悉心规划,原本直流的溪水,改造为“S”形,让整个村的格局看起来像一幅“太极图”。曾经饱受旱涝肆虐的村子,从此安然无恙,明清两代文运昌盛,竟涌现出了260多名官员,成为富甲一方的名士之乡。当地人将村子的繁荣局面归功于刘伯温的妙手设计。后来,俞涞将此举写进了本族的《俞氏族谱》。
今天的遥感影像,尚能看到六百多年前那张神奇的风水图景:“S”形的溪流将田野分割成“太极两仪”格局。溪南“阴鱼”古树参天,溪北“阳鱼”稻谷金黄。太极图与周边十一道山冈恰好组成“黄道十二宫”,出水口恰好处于太极神图的中心。俞源村的点睛之笔,就是风水格局中对水口的成功再造,一般村落只有进、出两道水口,而俞源多出了一处中水口,据说这样的格局可以“收蓄瑞气”。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