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个CEO怎样“连续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资本对某种商业模式的青睐,其实是柄双刃剑。
一方面能佐证该模式前景广阔,一方面又注定了这个市场上的拼杀一开始就来势汹汹。团购的发展之路就是最好案例。2010年1月满座网上线,3月4日美团网正式上线,3月15日窝窝团上线,3月18日拉手网上线,6月份糯米网上线,而早在2003年4月成立的大众点评也于当年6月份从点评类媒体转型进入团购市场……背后都依靠着大大小小、或早或晚进入的资本力量,团购网站几乎成为烧钱的代名词。
铺天盖地的广告战首先打响。举目各大城市的公交、电梯间,皆是战场,甚至在美团网上海办公室电梯口,别家团购网站的广告轮着放。
——王兴按兵不动。
你们是不是没钱了?融到钱也不打广告,是不是公司亏得太厉害了?这是王兴当时遇到最多的追问。
的确,钱是个问题。拉手网和大众点评等对手早已获得3轮融资,坐拥数亿美元资金,美团仅有来自红杉资本的1200万美元,但王兴思考的关键是,线下狂砸广告真的靠谱吗?
用户在线下广告中得知了团购模式,仍需要在网上进行搜索。导流网络流量这种技术活,正是王兴团队擅长的。结果美团的钱花在哪里呢?美团购买了“团购”等关键词,并与hao123、团800等导航页进行合作,只要消费者在线搜索团购,出现在最显眼位置的必然是美团首页。相比传说一年线下广告投入过亿元的拉手网们,投入最少的美团,反而用守住网络入口的方式截留了消费者。
扣准枪的扳机,显然比找准那把枪重要。
如果说广告竞赛只是团购网站烧钱的初级阶段,那么线下市场份额的占领,则成为团购网站疯狂抢夺的核心所在。
和做高毛利生意、抽成可达到40%的美国团购网站Groupon不同,中国式团购每次交易只从商家抽成5%~10%。为了提高毛利和迅速聚集人气,很多团购一度把重心偏向实物商品团购。
王兴很清楚,在实物商品团购上,已经有了淘宝这个庞然大物,美团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美团网仍坚持以提供低毛利的本地生活服务为战略重心。
为了抢到优秀单子和商家,团购网站不惜祭出“包销”战术——网站提前预付一笔款给商家,让商家把优惠单子放在自己网上销售,以垄断优秀货源和商家。无数团购网站趋之若鹜。
王兴要求:美团暂不得参与。
实际上,如果没有精准的数据分析和预判能力,包销模式风险极大。很多团购网站为了拿到单子,都没有明确签署假若卖不完如何自保的条款。这样很可能出现支付了1000万元给商家,却只卖了500万元,那剩下的500万元亏损只能自己消化。直到2011年8月,王兴完成对包销模式风险的评估,才开始推行此模式。
同是这一年,除了打广告,资本助力下的疯狂兼并和高薪挖角继续造就了团购行业“大跃进”繁荣景象。窝窝团连续收购了数十家地方性团购网站。拉手网高调提交了IPO文件,计划于11月在美挂牌(后因故推迟).
同是这一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出具了一份团购报告,称团购行业2011年市场规模涨了一倍,但市场推广费用涨了十倍,投资涨了十倍,人员规模涨了十倍,成本涨了十倍。
——市场泡沫,总有被刺穿的时刻。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